第2141章 天山难越飞马渡(六)(1 / 2)

加入书签

    说起此事,杨俊民就有些激动,他对申时行说道:“元辅,之前陕甘仓储尚多,故而借支军储,以资国用,也是应当的,但是现在陕甘屡次遭灾,本就仓储空虚,河套之粮,也被朝廷调去支应西域了,今岁秋粮,本来可以缓解陕甘仓储一二的,又要调发西域,倘一旦明年遭灾,又往何处调粮?”

    杨俊民对于此事是极度反感的,为了支持朝廷在西域的用兵,已经是掏空了陕甘的仓储了,作为总督仓场兼司农寺卿,杨俊民对于仓储是负有极大的责任的,要是哪里受灾而仓储空虚的话,在现在朝廷的考成制度下,地方州县肯定是立即把锅扔到司农寺的,而一旦出现了这样的事情,杨俊民作为总督仓场肯定是要为此负责的,杨俊民不愿拿自己的政治生命来冒这个险,这点是肯定的,谁能够保证明年陕甘就一定不发生灾荒。

    将自己的政治生命寄托在天候上是极为不负责任的,所谓杨俊民坚决反对朝廷再从陕甘调运粮食,反而认为朝廷应该调运粮食接济陕甘,充实陕甘的仓储,之前为了朝廷的西征,从陕甘的常平仓、备荒仓中借支了大量的粮食,朝廷也应该偿还一二了,否则陕甘仓储空虚,一旦有灾荒,应该怎么应对?

    对于杨俊民的这个态度,申时行是有所预见的,并且申时行本人从内心来说是支持杨俊民的,对于申时行来说,他认为朝廷的西征确实是开支浩大,而且收效不大,很有可能是徒耗钱粮的举动,和朝廷征讨倭国、安南、缅甸等处不同,这些地方可以为朝廷带来切实的收益,但是征讨在申时行看来是很难给朝廷带来经济上的收益的,虽然可以解除陕甘的边患,但是从经济上来说给大明朝廷带来了相对沉重的负担。

    现在原本的丝绸之路早就不通了,即便是官军夺取了西域,也很难在恢复到盛唐的那种状态,现在贸易主要是通过海上来进行的,这点申时行是很清楚的,但是申时行也知道,圣意难违,经略西域是朱载坖亲自作出的决定,而且经略西域确实能够解除陕甘等处的边患,巩固大明的国防,所以申时行也不敢违逆圣意。

    申时行问道:“王司农有没有什么办法,两全其事?”

    对于王国光这位大司农,申时行还是很重视的,在张四维去位,王家屏督师南京之后,王国光这位大司农就是现在朝中醋党的领袖,说话份量还是很重的,而且王国光精于理财,在这方面还是很有经验的,王国军思虑一阵之后说道:“元辅,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陛下所提的轮番转运,已经是损耗最小的办法了。”

    但是杨俊民坚决不同意,他认为必须给陕甘仓储留足足够的粮食,以备可能发生的灾荒,这点也得到了申时行和王国光的赞同,王锡爵等人也认为现在在西域大动干戈确实是不太合适,不如内阁和户部再次具本上疏,打消朱载坖增兵西域的念头。

    对于吴兑等人,也要予以严斥,他们不能够只关心西域的战事,不管陕甘的民生,该动的时候动,不该动的时候就应该休整,现在朝廷粮储不足,在这个时候就不要妄动,体谅朝廷的难处,而不是给朝廷增加负担。

    申时行同意了这个办法,而在同时,李成梁的密疏也从西域到了朱载坖的案头,朱载坖详细查阅了李成梁的密疏,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