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0章 问计群僚托腹心(二)(1 / 2)

加入书签

    朱载坖当然是希望举行内禅,这样的话,能够将权力交接的风险降到最低,毕竟在朱载坖本人还能够掌握实权,能够保证政权平稳交接,这点是朱载坖要希望的,而前宋也多次进行禅位,制度是相对比较完善的,所以朱载坖向两位翰林询问有关内禅的相应事实,想为内禅准备相关的仪注。

    但是两位翰林给出完全否定的答案,朱赓就认为,两宋的所谓的微山并没有看起来那么的温情脉脉,其内里的权力斗争一样不比正常的即位少,而且两宋的内禅很多时候是有特殊原因的,如宋徽宗内禅于宋钦宗,是想要宋钦宗来背锅,自己好跑路的,这本身就是一种极不负责的态度,大敌当前,皇帝居然不想履行职责,只想一跑了之,这是个什么皇帝?

    而且两位翰林进一步指出,在大明所谓太上皇更是一个很尴尬的称呼,大明确实是有太上皇啊,那是某人在瓦剌大学留学时候的称呼,朱载坖再不是东西,也还是比瓦剌大学留学生强的吧?这点确实是很尴尬的事情,在大明,太上皇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词。

    朱载坖思虑再三,说道:“朕历事岁久,欲念退闲,太子仁孝,可代理政。”

    朱赓力劝道:“陛下万不可有此念,置太子于何等地步也?陛下欲调养圣躬,可令太子监国,内禅万万不可。”虽然朱赓没有明说,但是朱赓的意思已经是非常之明显了,太上皇和皇帝之间的关系是很难处理,从唐宋的经验来看,很容易造成父子失和的局面。

    大唐的太上皇就是政治斗争失败者的代名词,无论是玄武门之变后的李渊,还是先天政变后的李旦,都是毫无权力,他们的继任皇帝的关系就很难说了,而两宋的内禅也是如此,宋徽宗在金兵第一次南下的时候内禅于钦宗,等到金兵退却之后,回到开封,深感丧失权力的痛苦,太上皇和皇帝之间争夺权力,也是最终导致靖康之变的一个重要原因。

    至于所谓的绍熙内禅,更是就是一场政变,绍熙五年六月孝宗病逝,光宗受李后挟制拒不主持丧礼,政局动荡。大臣赵汝愚联合外戚韩侂胄,以太皇太后吴氏诏令为据,并获徐谊、叶适、蔡必胜等官员支持,迫使光宗退位。同年七月,赵扩即位为宋宁宗,尊光宗为太上皇。此次事件后,赵汝愚拜相,韩侂胄逐步掌握朝政,权相之威已经在南宋小朝廷展现了。

    所以朱赓、李思诚都认为内禅绝非好事,就是绍熙内禅,其实就是政变了,当时的枢密使赵汝愚,就以光宗在奏章批示的“历事岁久,念欲退闲”八字为由,表示光宗有退位的意思,联合韩侂胄请高宗吴太后出面(韩侂胄是吴太后的外甥),宣布光宗退位。

    结果,宋光宗被迫退位,转为太上皇,李皇后被尊为太上皇后。赵扩继位成为宋宁宗。赵汝愚因推立之功出任宰相,而韩侂胄的侄女被立为皇后。由于赵汝愚拒绝向韩侂胄让步,韩侂胄向宋宁宗进言罢免赵汝愚,韩侂胄得以专权。

    两位翰林官认为,高孝光宁四朝,内禅倒有三次,历史似乎一再重演。但比起绍兴、淳熙内禅来,绍熙内禅实际上是在迫不得已情势下的皇位更替,意味着其后的南宋王朝,连淳熙内禅那种表面的人君之德和升平之像都难以为继了。这样的所谓内禅,对于朝廷的稳定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