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0章 忠奸如何论是非(二)(2 / 2)
政司及其分属的六科廊房编好邸报后,京城各级政府需自己派人到六科廊房抄传,也可以等待六科廊房派人分别抄出,再转发到各衙门。京官有地利之便,那么地方官该怎么办呢?这时候,提塘官就起作用了,他们是本省各种文书的传递人,负责把有关本省新闻、文书、邸报等从京城向本省进行传递。但是到了地方上,邸报也仍然是在官员及其亲友间轮流传阅,普通百姓仍然很难接触到。
朱载坖认为应该扩大邸报的覆盖面,同时要对于邸报予以改变,针对官员和针对百姓的应该是两种不同的邸报,针对百姓的要更加通俗,发行量大,而针对官员和衙门的,由于涉及到朝廷的政令,甚至朝廷的一些斗争,要建立相应的保密制度,不能够随意传抄。
大明的邸报作为朝廷通政司所办的一份报纸,还有有其特殊性的,邸报在编辑时也须遵守真实、客观的原则,不能弄虚作假,一做法本源自《春秋》,以实录暗寓褒贬,惩劝将来。邸报依此法编辑成文,其真实性体现于对朝廷各种事件和决策的忠实记录上,以纪实事,惩时弊。而且由于由通政司负责编撰,邸报编辑素材的一个重要来源是天下章奏,邸报编辑们往往直录章奏原文,不加删改,皇帝的御批甚至是内阁的拟票也一并录入,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信息的有效性和完整性。即使涉及朝廷纷争、权臣势要乃至大明皇帝,只要不是特别敏感的或影响政治稳定的信息,邸报也照录不误。
在真实性上,邸报确实是非常不错的,但是邸报的缺点是缺乏通俗性,不便于传播,这确实一个极大的问题,由于邸报新闻因为是官员所写,所援引的也都是内外章奏,所以运用的语言大体是典雅的文言,骈四俪六,这很明显不便于邸报的传播,普通的农工商大众即这些官员们口中所谓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流是难以理解这些语言的。
这也就是导致了邸报的传播范围不广,因为邸报无论其编者还是读者皆为大明的官僚士绅,不仅对朝廷政治有着莫大的兴趣,而且喜欢用政治视角去把握各种新闻事件,解读出其中的政治意味。而对于百姓的生活等事情,则是漠不关心,这东西的性质更加类似内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