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4章 中都事重干系深(三)(1 / 2)

加入书签

    而现在的问题是中都无论是地方官府还是民间都已经穷困至极,要想大规模赈济是不可能的,只有朝廷才有能力能够调动所需要的钱粮来大规模的实施赈济。

    这肯定不是朱翊釴立马就能够决定的事情,必须要奏报朱载坖取得圣裁之后才能够施行的,朱翊釴于是命令申时行等人草拟奏疏,向朱载坖奏报有关凤阳的情况,中都凤阳府地处淮河流域,地形复杂,河流湖泊众多,加之复杂多变的气候,极易发生水、旱、蝗等自然灾害,其中尤以水、旱灾为最。而且由于凤阳府土质疏松、地势低洼,在降雨量极大的梅雨季节,凤阳府境内的淮河易溃堤造成洪水泛滥,现在的结果是人口大量逃亡、土地荒芜,给当地百姓造成极大的心理恐慌,不敢再次长久经营,一遇灾荒就举家逃亡。

    朱翊釴在奏疏中同时指出:“中都皇业所基,祖陵所在,视他地方不同。”所以要在中都破格赈济,就需要大量的钱粮,先将附近的流民聚集起来,加以赈济,安东民心,然后在恢复生产,兴修水利等事项,逐步恢复凤阳等地方的元气。朱翊钧将奏疏向京师发去之后,对于凤阳的仓储予以检查了。

    对于凤阳等地的水利问题,其实之前姚臣倒是做了一些工作的,姚臣也向朱翊釴陈述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凤阳、淮安以北地高,宜谷黍,而少塘堰,一遇亢旱则坐观枯稿。淮阳以东地下,宜私稻而少堤好,一遇水涝则任其淹浸。故江北地利不尽,乞敕徐、颖兵备官,督率所属,躬亲相度,随其高下,开浚修筑,使蓄泄得宜,旱涝有备,教民随地播种,一如江南,则无旷土、无惰民,而民食可足。”

    而在京师的朱载坖,则在处理有关九边的事情,王崇古、李成梁在收到朱载坖的诏命之后,集中数镇精兵,渡过黄河,对于鄂尔多斯部进行捣巢,但是这次官军所取得的战果并不如人意,李成梁向朱载坖奏报,鄂尔多斯部退却极快,官家渡河之后,只发现了一些小部落,斩首四百余级,现在鄂尔多斯部确实是远离了河套,但是他们说不定之后又会回来的,这是一个极为头疼的问题。

    现在大明官军是完全控制了河套地区,但是鄂尔多斯部不愿放弃,往往前来袭扰,使得官军的屯垦工作进展的极为不顺利,所以王崇古向朱载坖上疏,在大青山南麓与黄河之间,修建边堡,控制大青山和阴山山脉,不准鄂尔多斯部南下,同时为了控制沙漠的扩张和蒙古人的南下,要在河套地区植树造林,以阻塞蒙古人的道路,这些朱载坖都予以批准。

    除此之外,对于应对蒙古的袭扰,官军祭出了老办法,烧荒,李如松奏请派遣精骑,每秋冬季节,披挂整齐,带上火把,把边界向北50里地方枯黄的草全都给烧了。宽50里,一来一回是100里,正好是骑马一天的路程。以此阻挡蒙古人的南下袭扰,朱载坖也同意了。

    不过现在朱载坖的重心是忙于应对隆庆二十年的一应礼仪活动,按照礼部和相关衙门之前所制定的仪注,朝廷已经向各番邦属夷下达了命令,要求他们到京师来朝见朱载坖,参与大明所举行的各项庆典活动。

    而在这些庆典活动准备的同时,朱载坖却在准备对土蛮用兵,兵者,诡道也,图们汗肯定认为大明今年要举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不可能大规模的对蒙古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