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一群书生,又来拱火(1 / 3)

加入书签

李泰觉得很憋屈,像胸口堵了一团湿透了的棉花,喘不过气。

凭什么?

论才学,他自问不输给任何人,他主持编撰的《括地志》,引经据典,包罗万象,连父皇都赞不绝口。论圣眷,在东宫扩建之前,父皇赏赐给他的金银器物,比给太子府的只多不少。

可现在,一夜之间,风向全变了。

他那个只会养鱼逗鸟的太子哥哥,随便说了几句关于盖房子的话,就被满朝文武吹捧成了“营造之神”、“百工之祖”。连带着“以人为本”、“流水不腐”这些话,都被御史们当成了治国名言,写进了起居注里。

而他呢?因为一篇《论均田制》,因为一时糊涂走了捷径,如今在朝中几乎成了笑柄。虽然父皇的处理是匿名的,但该知道的人,全都知道了。他现在出门,总感觉同僚们的眼神怪怪的,像是在看一个考试作弊被抓了个现行的学生。

这种强烈的落差,让他心中的嫉妒和不甘,如同野草般疯长。

“不行,我绝不能就这么认输!”李泰在书房里来回踱步,眼神阴鸷。

他那个太子哥哥,不过是运气好,投机取巧,弄出了个邸报,才有了今日的声望。他所做的,不过是些“奇技淫巧”罢了。真正的治国安邦,靠的是经世济民的大学问,是孔孟之道,是礼法典章!

这,才是他的长项!

他必须找到一个机会,一个能将所有人的目光,从那些盖房子的俗事上,重新拉回到“大道”上来的机会!一个能让他一展所长,彻底压过李承乾风头的机会!

很快,机会就来了。

邸报的出现和“论衡”版的开设,极大地激发了整个大唐读书人的参政议政热情。每日,长安城的茶馆酒肆里,随处可见一群群的学子文人,手持一份邸报,或高谈阔论,或引经据典,辩论着国计民生,臧否着时事政策。

思想的火花,前所未有地迸发。

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辩论多了,大家发现,很多问题,仅凭着四书五经里的知识,已经无法解释和解决了。

比如,有人在邸报上提出,为何同样一块地,种上太子殿下推广的土豆,产量就远超粟米?这背后是什么道理?农部的官员只能含糊其辞,说是“地力”不同。

又比如,为何太子殿下设计的曲辕犁,就比直辕犁省力?工部的官员画了图纸,解释了半天,很多文人还是听得云里雾里,觉得这是“奇术”,而非“正道”。

还有,随着海贸的开启,许多来自海外的新鲜事物涌入大唐。那些金发碧眼的胡商,说着奇怪的语言,信奉着闻所未聞的神。他们的世界,与儒家典籍里描绘的“天下”,似乎完全不是一回事。

知识的壁垒,出现了。

旧有的,以儒家经学为核心的教育体系,已经无法满足这个日益开放和复杂的大唐了。

一群最有声望的大儒和国子监的博士们,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个问题。

以国子监祭酒孔颖达为首的十几位鸿儒,联名上了一道奏疏。

奏疏中,他们首先对太子殿下开创邸报,“开启民智”的旷世功绩,进行了长达千字的,热情洋溢的赞美。然后笔锋一转,指出了当前“学与时异,教与世殊”的窘境。

最后,他们提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建议:

恳请陛下下旨,以太子殿下为主导,在国子监之外,另设一所包罗万象的“格物院”,广纳算学、农学、工学、医学、天文学等“杂学”人才,编撰新学教材,培养新型人才,以应对大唐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而这所“格物院”的院长,也叫“山长”,他们连人选都推荐好了。

除了那位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