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一纸风行,国门洞开(1 / 2)

加入书签

-L魏征虽然是被赶鸭子上架,当上了这个史无前例的“总编修”,但他骨子里的执拗和认真劲儿一上来,便将此事当成了平生第一等的大事来办。

他从谏院和弘文馆里,挑选了一批眼光毒辣、为人刻板、最不好打交道的老学究,组成了“论衡”版的编审团队。然后,他亲手制定了厚达三十多页的《投稿及编审条例》,内容之详尽,措辞之严厉,让所有人都瞠目结舌。

条例规定,凡投稿者,必须实名。凡引经据典,必须注明出处。凡涉及数据,必须说明来源。严禁使用“或曰”、“闻之”等模棱两可之词。更重要的是,条例将“人身攻击”、“造谣诽谤”、“煽动情绪”等行为列为“三大禁忌”,一旦触犯,投稿者不仅文章永不录用,其姓名还将被列入报馆黑名单,通报其所在的州县官府及乡里。

这套组合拳打下来,效果是惊人的。

原本乌烟瘴气的长安舆论场,迅速为之一清。

那些只会骂街和扣帽子的“喷子”们,瞬间没了市场。而那些真正有学问、有思想的学者,则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大唐邸报》之“论衡”版一经问世,便迅速取代了之前所有的公告栏,成为长安城里唯一的,也是最权威的公共言论平台。

第一期的“论衡”,就直接把《前隋兴亡录》的辩论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魏征亲自操刀,将两派最有代表性、论证最严谨的文章并列刊登,还在卷首写下了一段按语:“以史为鉴,可知兴替。论史之要,在于求真,而非泄愤。望我朝学子,皆能平心静气,以理服人。”

短短数言,掷地有声,为整场大辩论定下了基调。

一时间,拥有一份《大唐邸报》,成了长安城里最有面子的事。学子们以文章能登上“论衡”为毕生荣耀,官员们则通过“朝闻”版第一时间了解朝廷动向。就连普通的市民,也愿意花上几文钱,让识字的人在茶馆里读报,听听朝廷大事和学者们的高见。

一纸风行,洛阳纸贵。

李承乾对这一切感到非常满意。魏征果然是专业人才,不仅把事情办得妥妥当帖,还把自己忙得脚不沾地,听说他已经半个月没上朝专门挑刺了,只是每天派人送一份“舆情简报”给李世民。

这日子,舒坦!

李承乾在鱼塘边,又添置了一张更舒服的竹制躺椅,旁边还摆上了一个小冰鉴,里面冰镇着新酿的葡萄酒和刚从西域进贡的葡萄。

他觉得,自己的退休生活,已经提前到来了。

然而,他终究还是高兴得太早了。

麻烦,总是会在你最意想不到的地方,以你最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现。

这天,鸿胪寺卿忽然火急火燎地求见李世民,呈上了一份来自新罗的国书。

国书的内容,让李世民勃然大怒。

新罗女王的使臣在国书中,旁敲侧击地询问大唐近期是否有意加强登州、莱州一带的水师,并“善意”地提醒大唐,其沿海布防似乎存在某些“疏漏”。更过分的是,国书中还引用了《大唐邸报》“论衡”版上一篇关于海防策略辩论的文章作为“论据”。

那篇文章,是兵部几名官员之间的一场学术探讨,讨论的是大唐究竟应该“重陆防”还是“陆海并重”,其中一方为了论证己方观点,详细分析了当前大唐水师的规模、船只的优劣,以及布防的薄弱环节。

本来这只是内部的学术讨论,可被《大唐邸报》一刊登,就等于昭告天下了!

李世民拿着那份国书,手都在抖。

这还没完。

紧接着,兵部尚书李靖也面色凝重地送来了一份密报。密报来自北方边境,说最近抓获了一名东突厥的探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