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摊牌了,孤是执钩人,父皇才是收网客!(1 / 3)
第二天,太极殿。
当太子李承乾,睡眼惺忪地站出来,用一种“我为大家好”的诚恳语气,提议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一次史无前例的土地清查和重新丈量时,整个朝堂,再一次炸了锅。
“臣,附议!太子殿下高瞻远瞩,此举乃万世之基!”
第一个跳出来支持的,又是魏征。这位老夫子激动得满脸通红,仿佛看到了一个吏治清明、均田无私的理想国度正在冉冉升起。“清丈田亩,既能杜绝奸猾之徒隐匿田产,逃避赋税,又能为国库增收,充实府库,更能为‘英烈阁’中有功将士的封赏,提供最准确的依据!一举三得,百利而无一害!”
紧接着,房玄龄、杜如晦,以及一大批新兴的科举出身的官员,纷纷出列表态支持。
然而,另一部分人,特别是那些从隋末传承下来,家中握有大量土地的勋贵和宗室成员,脸色就没那么好看了。
他们的田产,多是开国时赏赐的,或是趁着战乱兼并的,其中有多少是没上地契的“隐田”,只有他们自己心里清楚。这一清查,岂不是要从他们身上割肉?
河间郡王李孝恭,这位战功赫赫的宗室元老,出列奏道:“陛下,太子殿下此心虽好,但工程浩大,牵连甚广。大唐刚刚平定内外之患,百废待兴,如此大动干戈,恐会引起地方不稳啊。”
李孝恭一开口,立刻有不少老臣附和,纷纷表示此事应“从长计议”。
一时间,朝堂之上,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两派。
龙椅上的李世民,看着下方争论不休的臣子,又看了一眼站在那里仿佛事不关己,已经开始神游天外的儿子,心中跟明镜似的。
承乾这小子,又在憋什么坏水了。
不过,李世民现在对这个儿子有着近乎盲目的信任。他知道,承乾的每一个看似惊世骇俗的举动背后,都有着深远的图谋。
“好了。”李世民抬手,制止了争论。
“朕觉得,太子所言,甚是在理。”他一锤定音,“国有法度,田有定数。此事,势在必行。”
“着,于尚书省下,增设‘勘田总署’,由太子承乾总领其事。户部、工部、大理寺全力配合。令各地州府,即日起清查辖内田亩户籍,绘制图册,限期上报长安。”
李世民目光扫过李孝恭等一众面色复杂的宗室勋贵,语气加重了几分:“此事,关乎国本。若有阳奉阴违,欺瞒舞弊者,不论亲疏,不论功过,一律以动摇国本论处!”
帝王一言九鼎,此事就这么定了下来。
李承乾心中暗喜,很好,鱼塘已经挖好了,就等鱼儿上钩了。
回到东宫,李承乾立刻展现了他“咸鱼总领”的本色。
他火速成立了“勘田总署”,从户部和国子监里,挑了一批最擅长算学和绘图,但出身寒门、没什么背景的年轻官员,任命为署中主官。然后,他把贞观大道的设计图纸往他们面前一扔。
“看到没?这叫‘网格化管理’,这叫‘三点定位法’。”李承乾指着图纸上的坐标系,开始满嘴跑火车地忽悠,“你们就按照这个思路,以长安为原点,把整个大唐的地图,给本宫画成一张巨大的方格纸。每一块田,都要有它独一无二的‘身份证号’。具体怎么做,你们自己研究。本宫要的是结果。”
丢下这番让年轻官员们目瞪口呆,感觉打开了新世界大门的“指导”,李承乾就拍拍屁股走人了。
他命人在观星阁下,挖了一个硕大的人工湖,引入活水,养上肥美的鲤鱼。美其名曰,为了勘察天下水文,需要一个“模拟沙盘”,其实就是他自己的私人钓鱼台。
从此,长安的官员们就经常能看到一幕奇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