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太子殿下要办报(1 / 4)
“舆论阵地……”
房玄龄反复咀嚼着这个词,只觉得其中蕴含着无穷的奥妙。他看向杜如晦,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同样的震撼与思索。
以前,朝廷想要宣扬教化,靠的是官府的告示,是圣贤的经义,是口耳相传的德政。这些东西,传播得慢,覆盖面窄,而且枯燥乏味,寻常百姓根本不感兴趣。
可太子殿下口中的“舆论”,似乎是一种更主动、更强势、更无孔不入的东西。
“殿下的意思是……我们要跟那些造谣生事的人,打一场笔墨官司?”杜如晦沉吟道。
“恐怕,不止是打官司那么简单。”长孙无忌此刻已经完全从“奖金”的纠结中摆脱出来,他想起了太子当时对付王景的手段,那种直击要害,掌控一切的姿态,让他心有余悸,“殿下说,要‘讲故事’,还要‘光明正大地吹捧’。这恐怕,是要建立一个专门为朝廷,为陛下,乃至为殿下自己说话的……东西。”
李世民一直沉默不语,他负手在殿内踱步,脑中风暴翻涌。
他想起了当初在玄武门,事成之后,天下悠悠之口,是如何非议他的。若当时有这么一个“舆论阵地”,能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将李建成、李元吉的所作所为“讲”给天下人听,他的压力会不会小很多?
这不仅仅是为承乾辟谣的权宜之计,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可以塑造人心,巩固统治的无上利器!
“承乾!”李世民猛地转身,对着那个装睡的背影喊道。
被窝里蠕动了一下,传来李承乾极度不耐烦的声音:“又怎么了父皇?您就不能让儿臣安安生生当个废人吗?我都把核心思想告诉你们了,剩下的你们自己发挥不行吗?”
“不行!”李世民的语气不容置疑,“这个‘舆论阵地’,具体要如何打造?你给朕说清楚!”
“唉!”
一声长长的,仿佛耗尽了毕生精力的叹息后,李承乾认命般地坐了起来,顶着一头乱发,双眼无神,脸上写满了“被榨干”的生无可恋。
“你们怎么就这么缺乏主观能动性呢?好吧好吧,我说,我说还不行吗?”
他伸出一根手指,有气无力地在空中划拉着。
“首先,得有个载体。不能再用官府告示那种蠢办法了。我们要办一份……嗯,就叫《大唐邸报》吧。不,太官方了,不好听。干脆叫《长安今日》或者《大唐新声》……算了,就叫《大唐时报》吧,听着大气。”
“时报?”众人又听到了一个新词。
“对,就是定时刊印,每日一报,或者三日一报,让全长安的百姓都知道,到了日子,就有新的报纸看。”李承干解释道,“内容,不能只有朝廷的政令,那没人爱看。得分成好几个版块。”
他越说思路越清晰,仿佛在脑中展开了一张后世报纸的版面。
“头版头条,那必须是‘圣人动向’。今天父皇您去哪儿慰问老农了,明天您又审批了什么利民的国策,总之,就是变着花样地夸您励精图治,是千古明君。这叫塑造领袖形象。”
李世民听得眼前一亮,嘴角不自觉地微微上扬。
“第二版,就叫‘财经纵横’。‘兴业债券’又涨了多少,让最早买的人赚了多少钱。‘皇家贡酒’的专营权卖了二十三万两,这笔钱将用于修建某某水利工程,预计能造福多少万百姓。这叫建立市场信心,堵住那些说我们与民争利的嘴。”
长孙无忌和房玄龄连连点头,这招高明!把赚来的钱的用处公之于众,既彰显了朝廷的功绩,又让百姓实实在在地看到好处。
“第三版,可以叫‘百姓故事’或者‘四海奇闻’。讲讲边疆将士的英勇事迹,说说某地孝子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