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7章 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非遗扇鼓战鼓背灯挎鼓梅花调(1 / 3)

加入书签

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非遗:扇鼓、战鼓、背灯挎鼓与梅花调

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这片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土地,孕育了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中,扇鼓、战鼓、背灯挎鼓与梅花调作为赵县非遗的瑰宝,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当地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或以鼓点激荡山河,或以曲调诉说乡情,共同编织出一幅生动的赵县文化画卷。

一、赵州扇鼓:鼓韵中的祈福与狂欢

起源与传承

赵州扇鼓是流传于赵县一带的民间舞蹈,因鼓面形似团扇而得名。

其历史可追溯至汉代,盛行于明末清初,与古代祭祀、祈雨仪式密切相关。

旧时,每逢旱年,村民便以扇鼓舞祭祀神灵,祈求风调雨顺。

2007年,赵州扇鼓被列入河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赵县文化的一张名片。

艺术特色

赵州扇鼓的表演兼具舞蹈与鼓乐之美。

舞者手持鼓柄,以腕部力量控制鼓面,通过“甩、转、抖、颤”

等动作,使鼓声与舞姿相得益彰。

其节奏明快多变,既有“慢板”

的悠扬,又有“快板”

的激昂,配合舞者踏步、转身、跳跃等动作,形成“声舞合一”

的艺术效果。

传统表演套路包括“二龙出水”

“四门斗底”

等,舞者身着彩衣,头戴花冠,在鼓点中展现热烈奔放的乡土风情。

文化内涵

赵州扇鼓不仅是娱乐形式,更是赵县人民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活的热爱。

其“鼓点如雨、舞步似风”

的特点,既是对丰收的期盼,也是对苦难的宣泄。

如今,扇鼓舞逐渐从祭祀仪式转向舞台表演,成为节庆、庙会的压轴节目,传递着赵县人民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赵州战鼓:金戈铁马中的历史回响

起源与传承

赵州战鼓源于古代战争,是赵县特有的军鼓文化。

其鼓型硕大,鼓面蒙牛皮,鼓身绘有龙纹,声如雷霆。

相传,赵州战鼓曾用于指挥军队作战,鼓点变化传递着不同的战术信号。

如今,战鼓虽已脱离战场,但其雄浑的气势仍被保留在民间表演中,成为第五批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艺术特色

赵州战鼓以“气势磅礴、节奏铿锵”

着称。

表演时,数十面战鼓齐鸣,鼓手以“擂、震、滚、擦”

等技法敲击鼓面,配合铜钹、铜锣的轰鸣,形成排山倒海般的声浪。

其经典套路包括“冲锋鼓”

“凯旋鼓”

等,鼓点由缓至急,再由急转缓,模拟战争的全过程。

表演者常身着铠甲、头戴红缨,以刚劲有力的动作展现将士的英勇。

文化内涵

赵州战鼓是赵县人民尚武精神的象征。

其鼓点中既有“金戈铁马”

的豪迈,也有“保家卫国”

的悲壮。

在和平年代,战鼓成为凝聚乡情、振奋人心的文化符号。

每逢重大节日,赵州战鼓队便走街串巷,以激昂的鼓声唤醒人们对历史的记忆,激对家的热爱。

三、背灯挎鼓:夜色中的神秘狂欢

起源与传承

背灯挎鼓是赵县特有的民间舞蹈,与扇鼓、战鼓并称“赵州三鼓”

其表演多在夜间进行,舞者背负灯笼、挎鼓而行,鼓声与灯火交织,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

背灯挎鼓的起源与古代“傩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