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 河北省世界文化遗产承德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1 / 3)

加入书签

河北省:世界文化遗产承德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的文明史诗

在燕山余脉与蒙古高原的交界处,一座占地564万平方米的皇家园林与十二座金碧辉煌的皇家寺庙群,以“半部清史”

的厚重,镌刻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基因密码。

承德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作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皇家宫苑与宗教建筑群,以“一园藏万象,一庙纳千山”

的恢弘气魄,构建起一部“立体化的民族团结史”

从康熙皇帝“因其教,不易其俗”

的治世智慧,到乾隆皇帝“移天缩地在君怀”

的造园哲学,这座世界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巅峰之作,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见证。

一、时空经纬:从热河行宫到世界遗产的文明跨越

承德避暑山庄的营建史,是一部清王朝“以夏化夷”

的政治史诗。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帝以“木兰秋狝”

为契机,在蒙古高原南麓的热河上营(今承德)启动行宫工程。

至康熙五十年(1711年),行宫初具规模并赐名“避暑山庄”

,其选址暗合《周礼》“前朝后市,左祖右社”

的礼制,又借武烈河与磬锤峰之势,形成“北控大漠,南屏中原”

的军事地理格局。

雍正年间暂停营建后,乾隆六年(1741年)重启扩建,历时51年增筑“乾隆三十六景”

,最终形成宫殿区、湖泊区、平原区、山峦区四重景观体系,其面积相当于两个颐和园,堪称“自然地理的微缩中国”

避暑山庄东、北麓的十二座皇家寺庙,则是清王朝“因俗而治”

的宗教外交杰作。

自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为庆贺六十寿辰而建溥仁寺、溥善寺起,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为迎接六世班禅修建须弥福寿之庙,清廷历时67年建成“外八庙”

体系。

这些寺庙或仿西藏布达拉宫(普陀宗乘之庙),或摹新疆固尔扎庙(安远庙),或效五台山殊像寺(殊像寺),将汉、藏、蒙、满建筑艺术熔铸一炉。

1994年,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以“展现中国封建社会最后辉煌的建筑典范”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遗产区面积达6112公顷,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唯一“皇家园林与宗教建筑共生”

的案例。

二、文明图谱:建筑、园林与信仰的共生叙事

避暑山庄:中国地理形貌的缩影

这座“移天缩地”

的皇家园林,以“自然天成地就势”

为造园法则,将中国地理特征微缩于一园之内。

西北山区重峦叠嶂,象征蒙古高原;东南湖区烟波浩渺,暗喻江南水乡;北部平原万树园广袤无垠,复现蒙古草原。

其核心建筑群“正宫”

采用金丝楠木大殿,楹联“俯仰不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

彰显帝王气度;而“烟波致爽殿”

则以“一榻松风”

的意境,诠释道家“天人合一”

思想。

湖泊区的“芝径云堤”

仿杭州西湖苏堤,却以“三堤环抱”

的独特形制越原作;山峦区的“南山积雪”

亭与“锤峰落照”

亭,将塞外奇观与文人雅趣完美融合。

外八庙:多民族建筑艺术的博物馆

十二座寺庙中,普陀宗乘之庙以22万平方米的规模居,其大红台万法归一殿的鎏金鱼鳞铜瓦,在阳光下与避暑山庄的青砖灰瓦形成“金碧辉煌与古朴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