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帝国的基石,黑色黄金(1 / 2)

加入书签

君臣二人的那场深夜密谈,为大明王朝的未来定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充满了钢铁与蒸汽气息的宏伟基调。

崇祯皇帝在辽西又“微服”逗留了数日,与李睿就“京杭铁路”的初步规划、资金来源以及如何应对朝堂阻力等问题进行了无数次深入的探讨之后,终于心满意足地踏上了返回京城的道路。

这一次,他带走的不仅仅是合作的契约和对未来的希望。他的车队里还多了一支由五十名“夜狼”特战队员组成的最精锐的护卫,以及一个由李睿亲自挑选的、由十名精通算术、格物、工程学的“研究院”学者组成的“皇家首席顾问团”。他要将这些代表着“新学”的火种带回京城,去点燃他那座早已冰冷僵化的宫廷。

而李睿在送走了这位“史上最大牌投资人”之后,也立刻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一个比修建铁路更加根本、也更加紧迫的问题之上——资源,尤其是煤与铁。

这是工业革命的两大基石。没有足够的、优质的煤铁资源,一切的蒸汽机、铁路、战舰都不过是空中楼阁。辽西本地虽然也有一些小型的铁矿和煤矿,但品位低、储量小、开采难度大,早已无法满足李睿那日益膨胀的“钢铁巨兽”的胃口。之前他还能依靠从倭国、朝鲜进口以及从关内采购来勉强维持,但现在他要修建的是贯通南北的“京杭铁路”,那将是一个对钢铁有着天文数字般需求的无底洞。光靠进口和采购,无异于被人扼住了咽喉。

他必须在自己的掌控范围之内,找到足够大的、属于自己的煤铁基地。

……

辽西总兵府,参谋部内。一幅巨大的、由李睿亲手绘制的大明北方地形与地质构造预测图被挂在了墙壁的最中央。图上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着山脉的走向、河流的分布,以及一些只有李睿自己才能看懂的、代表着不同矿产资源的神秘符号。

“大人,”新上任的参谋部主事宋应星指着地图,一脸的凝重,“根据我们对所有古代舆籍和地方县志的查阅,整个辽西乃至北直隶地区,有明确记载的大型铁矿只有遵化一处。但那里矿脉深,开采难,且远离我们的控制区。”

“至于煤矿,”他顿了顿,脸上露出一丝苦涩,“除了京西的门头沟和山西的大同,其余地方皆是些不成气候的小煤窑,不堪大用。”

他的话道出了这个时代资源勘探的巨大局限性。人们寻找矿产靠的不是科学,而是经验和运气。

然而李睿却笑了。

“宋先生,”他缓缓地走到那副巨大的地图前,“谁说书上没有记载的就一定不存在呢?”

他的手中拿着一根红色的炭笔,目光如同最锐利的鹰隼,在地图上缓缓地扫过。最终,他的笔落在了-个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的地方——滦州,开平,也就是后世著名的“开滦煤矿”所在地。

“这里,”他的笔在地图上重重地画了一个圈,“地下沉睡着一条足以燃烧千年的黑色巨龙!”

他又将笔移动到了滦州的北部,迁安一带。

“而这里,”他又画了一个圈,“则埋藏着一座足以让我们将钢铁产量翻上一百倍的铁山!”

开平的煤,迁安的铁!这便是李睿凭借着他那超越了千年的地质学知识,为自己的工业帝国选定的第一个核心能源与原料基地。

在场的所有参谋和将领看着地图上那两个在他们看来平平无奇的地方,都面面相觑,脸上写满了不解和怀疑。

“大人,您是如何得知的?”宋应星忍不住问出了所有人心中的疑惑。

“山川之脉络,地势之走向,皆有其内在之规律。”李睿的脸上露出了高深莫-测的笑容,开始了他最擅长的“半仙模式”,“此乃堪舆之学,与风水之道有异曲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