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8章 我们不是终点,是路标(1 / 5)
那封信来自西南边陲的一座小城,用的是最普通、最廉价的学生信纸,字迹娟秀却力透纸背,带着一种与年龄不符的决绝。
苏明心坐在空旷的工作室里,指尖反复摩挲着那几行字。
窗外是京城繁华的车水马龙,霓虹灯的光晕透过玻璃,在她脸上投下斑驳的影子,却丝毫暖不了那信纸上透出的寒意。
“我今天去公安局做了笔录,没哭,也没求他们立刻救人。”
女孩的笔触在“哭”字上微微顿挫,仿佛能看到她紧咬牙关的模样。
“我就说了一句话:‘张慧不是叔叔,她是我的姐姐。’”
苏明心闭上眼。
那句话像一枚烧红的钢针,精准地刺入她心中最柔软也最坚硬的地方。
张慧,那个在光圈里声嘶力竭呼喊“姐姐”的女孩,如今只剩下妹妹的记忆和官方档案里一行冰冷的“情绪不稳定,已介入心理疏导”。
她们都是姐姐,也都是妹妹。
她们都在试图从“数据”的定义里,抢回一个活生生的人。
她没有回复这封信。
任何安慰的言辞在这样的现实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
她只是沉默地走到扫描仪前,将信纸小心翼翼地放平。
机器发出的嗡嗡声,像是这个时代微弱却固执的耳鸣。
扫描出的高清图像,被她嵌入了《未发送》第三辑的封面设计中。
那段手写的文字,在精心设计的艺术字体和迷幻的色块之间,如同一道粗粝的伤疤,突兀而真实。
在书的封底,她只印了一行极小的字,像是耳语,又像是谶言:“有些话,不必等到被被允许才说。”
首批印刷品被打包成五十个一模一样的包裹,收件地址遍布全国。
不是知名书店,不是文化地标,而是五十所普通中学的图书馆。
她在每个包裹里都附上了一张便签,上面是她手写的嘱托:“请放在‘青春期心理’书架最显眼处。”
当最后一个包裹被快递员取走,苏明心站在落地窗前,看着远方的天际线被摩天大楼切割成不规则的几何图形。
她不知道这五十颗种子能有多少发芽
几乎在同一时间,千里之外的林景深也收到了一份通知。
来自基金会合作律所的加密邮件,标题简短得近乎冷漠——“关于张慧案”。
邮件内容并不乐观。
案子在他们的持续推动下,总算被最高检列为“疑难信访重点督办案件”,这听起来是个巨大的进步。
但“重点督办”四个字的后面,跟着的是一句更致命的批注:“鉴于案情复杂,社会影响面广,建议暂缓调查,以维稳为先。”
“暂缓”,一个温柔的词,却比利刃更伤人。
它意味着无限期的搁置,意味着让时间消磨掉一切证据、记忆和呼声。
林景深关掉邮件,脸上没有一丝波澜。
他早已过了会为这种官方辞令愤怒的阶段。
催促?
抗议?
那只会让他们陷入一场预设好规则的消耗战。
系统最擅长的,就是用“程序”和“流程”让你在原地打转,直到你精疲力尽。
他要做的是跳出这个圈。
一周后,“明心基金”的注册地悄然变更,从寸土寸金的京城金融区,迁到了地图上需要放大好几次才能找到的西南某小城——正是张慧姐妹的家乡。
林景深没有惊动任何人,亲自飞了过去。
他没去拜访当地任何一位“大人物”,而是租下了一间临街的旧铺面,挂上了一块朴素的木牌:“基层司法观察站”。
他招聘了三名刚刚从本地法学院毕业的女孩,她们眼神清澈,对未来充满理想,也对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