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0章 灯下黑的地方(2 / 3)

加入书签

主人,是一名基层社工,名叫周敏。

她的档案赫然陈列在研究中心的数据库里,因为她曾是“光锚”西南试点项目的第一批培训人员。

档案的最后一行评估结论,写着刺眼的四个字:“已通过稳定评估”。

稳定?

顾承宇的指节因为用力而微微泛白。

稳定到连自己的记忆都可以被抹去吗?

他没有惊动任何人,而是转身调出了另一份文件——一份名为“省级心理健康服务项目中期评估”的官方模板。

他花了半个小时,精心设计了一份“认知压力反馈问卷”,将其伪装成这份评估的一部分,通过加密邮箱,批量发送至西南地区全部十二个试点单位。

问卷的前半部分全是常规的行政问题,足以麻痹任何警惕的审核者。

但在问卷的最后,他嵌入了一道看似再普通不过的开放题:“当您的服务对象在接受干预后表现出后悔或抵触情绪时,您通常会采取哪些疏导方法?”

这是一个温柔的陷阱。

两天后,数据如雪片般飞回。

回收率高达惊人的百分之八十九。

顾承宇直接忽略了那些官样文章,将所有开放题的答案导入文本分析软件。

结果很快生成,一幅触目惊心的词云图出现在屏幕上。

在三百多份有效回答中,超过三分之一的答案里,高频出现了诸如“引导其重新认知承诺的积极意义”、“强化既定承诺的神圣性”、“帮助其克服暂时的认知偏差”这类高度统一、明显经过标准化培训的话术。

这不是疏导,这是规训。

顾承宇将数据整理成一份清晰的图表报告,没有署上自己的名字,只是在标题处打下了一行字:《情绪管理,还是情绪规训?

——基于西南地区基层心理干预话术的样本分析》。

随后,他将这份报告匿名投递给了三家以深度调查和风骨着称的法制类媒体。

几乎在顾承宇发出邮件的同一时间,苏明心正行走在云岭中心那光洁如镜的地板上。

两名工作人员如影随形,脸上挂着职业化的微笑,言谈间却密不透风。

在参观中心的“心理调适成果展”时,苏明心被一面挂满了手写卡片的“感恩墙”吸引。

卡片上的字迹各异,内容却惊人地相似:“我愿意成为更好的自己”、“感谢组织帮助我走出思想的误区”、“在这里我找到了新生”。

每一张卡片都洋溢着一种近乎狂热的正面情绪。

就在陪同人员热情介绍着墙上某个“成功案例”时,苏明心脚下一崴,身子猛地蹲下,故作痛苦地去揉脚踝。

“不好意思,鞋带散了。”她低着头,声音里带着一丝歉意。

就在她弯腰的瞬间,藏在腕表内侧的微型摄像头,已经以千分之一秒的速度,对着墙角垃圾桶里一团被撕碎的纸条完成了一次精准的对焦拍摄。

重新站起身时,她的表情已经恢复如常。

离开云岭中心后,她第一时间钻进车里,将加密影像传送给了陆子轩。

这一次,陆子轩的回复快得异乎寻常,只有简短的一句话:“数据包已解密。纸条上的字迹已还原:‘我说不想签,他们说这是为我好。’另外,撕毁的纸张材质与‘感恩墙’上的卡片一致,原始文件来自中心二楼文印室的内部打印机,IP地址至今未注销。”

而在地球的另一端,巴黎。

前国际刑警叶小棠的公寓里,咖啡的香气混杂着电子屏幕的冷光。

她动用了自己尚未完全失效的旧日权限,调取了西南地区近三年来所有涉及“心理干预”的信访记录。

在浩如烟海的卷宗里,她敏锐地捕捉到了七个被标记为“个人适应障碍”的特殊案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