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9章 没人替我们谢幕(3 / 4)
“反向压力测试”工具。
这套工具旨在模拟系统在复杂现实中最可能出现的误判场景。
他输入了一个匿名化的真实案例:一名基层科员,因长期坚持举报上司的贪腐行为,遭到整个单位的排挤和孤立,出现了焦虑、失眠、社交回避等症状。
测试结果很快生成。
在冰冷的“认知波动模型”分析下,这名科员的各项指标,被系统清晰地标记为——“偏执型人格障碍高风险”。
顾承宇将这份附带了详细过程分析的测试报告,匿名提交给了项目评审组。
报告的末尾,他只附上了一句话:
“我们防的不该是情绪,而是让情绪无处可诉的制度。”
半个月后,他收到通知,那个宏大的合作提案,因“技术成熟度有待进一步论证”,被无限期搁置了。
记忆的长河,总有人在默默摆渡。
林景深在“记忆修复中心”的公众开放日巡视时,注意到档案室外,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妇人正蹲在角落里无声地哭泣,瘦削的肩膀剧烈地颤抖着。
他走过去,档案管理员低声告诉他,这位老人不是登记在册的幸存者或家属。
林景深在她身旁蹲下,没有开口劝慰。
老妇人抬起布满泪痕的脸,声音沙哑而破碎:“我……我不是受害者。我是……我是当年‘清源智库’外围护理团队的护士……我知道一些事,但我一直不敢说……我怕……”
她的话语断断续续,充满了长达二十多年的恐惧和自责。
林景深静静地听着,既没有拿出录音笔,也没有说“没关系,都过去了”。
当她终于平静下来,他从口袋里取出一支笔和一张印有中心抬头的监督意见表,递到她面前。
“你可以写,也可以不写。”他的声音平静而克制,“但如果你写了,我们会听。”
他没有给她任何承诺,也没有施加任何压力。
他只是提供了一个可能性,一个选择权。
老妇人接过那张轻飘飘的纸,却像接过了千斤重担。
她看了林景深许久,最终点了点头,蹒跚着离开了。
三天后,中心门口的意见信箱里,多了一封厚厚的、没有署名的信。
信里的字迹歪歪扭扭,充满了涂改的痕迹,却详细记录了1999年秋天,一次以外出疗养为名,对数十名研究员进行的集体、强制性“新型镇静药物”注射的经过。
时间、地点、药物名称、负责人的名字,都清晰在列。
林景深将信的原件,连同自己的调查建议,一同呈交给了理事会。
而那封信的复印件,他亲自将其封存,放入了中心最深处的“沉默档案馆”。
档案的标签上,他只写了八个字:“迟到的证词,无需原谅。”
真相需要的不是原谅,只是被记述。
同一片天空下,叶小棠在“织光讲堂”听完了那期名为《如何原谅自己》的线上直播。
讲师温柔的声音还在耳边回响,她却关掉了屏幕,独自驱车来到云港郊外。
这里有一座无名墓园,埋葬着许多身份不明的逝者。
她停在一棵虬结的老槐树下,从随身的包里,拿出了一份被牛皮纸袋包裹得很好的名单。
这是她通过特殊渠道拿到的,一份从未公开过的内部记录——在当年的“清源行动”中,确认死亡但因爆炸和后续的掩盖,始终无法寻回遗体的七名研究员。
他们的名字,和他们的存在一样,被从所有公开记录中抹去了。
叶小棠拿出七块事先准备好的、手掌大小的鹅卵石,用随身携带的刻刀,一笔一划,将那七个名字,分别刻在了石头上。
她的动作很慢,很稳,像是在完成一个庄严的仪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