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8章 证词之外(1 / 3)
夜色如墨,泼洒在落地窗上,将苏明玥的身影勾勒成一道孤绝的剪影。
距离那场决定她和无数人命运的庭审,只剩下最后十二个小时。
她没有休息,指尖在冰冷的平板电脑上划过,十年间的心理诊疗记录如同一条灰色的长河,在她眼前缓缓流淌。
每一份报告,每一位主治医师的签名,都曾是她深信不疑的“专业”与“权威”。
然而今夜,这些名字串联在一起,指向了同一个终点——“凯斯勒医疗顾问公司”。
一个在互联网上几乎找不到任何实体信息的公司,其唯一的公开记录,便是那远在开曼群岛的注册地址。
那个地址,苏明玥再熟悉不过。
在顾承宇提供的林氏集团海外资产布局图中,它像一枚毒针,赫然钉在“林氏海外离岸壳公司”的版图之上。
十年光阴,五位主治医师,无数次的“认知引导”和药物调整,原来都出自同一只看不见的手。
她所谓的“记忆偏差”,究竟是病理性的,还是被精心塑造的?
一股寒意从脊椎窜上天灵盖,苏明玥的指节因用力而泛白。
她没有惊动任何人,而是拨通了妹妹苏明心的视频电话。
“姐?”屏幕那头,苏明心睡眼惺忪,带着一丝担忧。
“明心,帮我个忙。”苏明玥的声音异常平静,听不出一丝波澜,“用你最清晰的逻辑,把你童年每一次服药的场景、药丸的颜色、味道、服药后的感受,全部复述给我。不要遗漏任何细节,哪怕是你觉得无关紧要的。”
苏明心虽然不解,但立刻坐直了身体,开始回忆那段被尘封的岁月。
随着她的叙述,苏明玥迅速将这些零散的记忆碎片输入自己开发的“认知波动模型”中。
电脑高速运转,一行行复杂的代码闪烁,将主观的情感记忆转化为客观的数据流。
数小时后,一份名为“记忆一致性报告”的文件生成了。
报告的核心结论,用一行加粗的黑体字标注着:基于主体的情感反应与生理逻辑关联分析,叙述内容呈现高度内在统一性,符合非篡改性记忆特征。
这份报告,将成为她投向那座看似坚不可摧的谎言堡垒的第一块巨石。
它要证明的不是记忆的绝对正确,而是记忆的所有权——即使记忆被污染,叙事的主导权,仍属于她自己。
与此同时,大洋彼岸,法案二审听证会现场气氛凝重如冰。
巨大的环形会议厅内,镁光灯闪烁不定,将每一张面孔都照得轮廓分明。
一名资深反对派委员,也是“清源智库”曾经的荣誉理事,正用一种居高临下的口吻,对顾承宇发难。
“顾先生,我们尊重科学,但也必须扞卫法律的严谨性。你所倚仗的核心证人苏明玥女士,其本身的记忆存在重大争议。一个连自己过去都无法确定的人,如何能为一项可能改变数万青少年命运的法案作证?她的证词,究竟是事实,还是创伤后应激障碍催生的幻觉?”
话音刚落,满场窃窃私语。
这正是他们准备的杀手锏——从根源上否定证人的合法性。
顾承宇站在发言台前,神色未变。
他只是轻轻按下了遥控器。
身后的大屏幕上,瞬间被两幅图像占据。
左边,是苏明玥那份新鲜出炉的“记忆一致性报告”,各项数据指标清晰有力。
右边,则是一幅动态的脑部扫描影像图,不同脑区在回忆特定事件时被依次点亮,形成一条连贯而稳定的光带。
“委员先生,你提到了科学,那我们就用科学说话。”顾承宇的声音透过麦克风,清晰地传遍全场,“这是苏明玥女士的记忆一致性报告和对应的脑功能成像图。它证明了,即便在长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