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章 孙承宗式的死结下(1 / 2)

加入书签

陆天明破局、布局的思路与一般人不同,虽然年轻,众人早已佩服。

孙承宗回京以后,会慢慢在轩辕报写自传,所以他想告诉儿孙,以免他们一时难以接受。

义利之辩,就是德利之辩,就是正义与人性之辩。

孙承宗以身示范,他忠心,他做事,但基础不对,结局依旧是深渊。

大明朝政艰难,除了那些野心家,朝中最好的官,就是孙承宗这样的人。

所以…亡定了。

孙承宗公布经历的时候,也就是人间接受大明是过去的时候。

孙承宗看儿孙们都站到门内,对李腾芳和韩智文笑着道,

“论年轻时候的才华,老夫可比你们强多了,万历七年,老夫16岁,第一次赴科试,以第一名中秀才,万历二十二年,中顺天乡试,名居第五。

这时候老夫觉在家乡学习不会有进步,到大理寺丞姜壁、兵备道房守士家中学治世之道,顺便教导两家孩子开蒙。

万历二十六年,房守士升任大同巡抚,老夫随行做幕僚,那是老夫真正开心的时候,一边教书育人,一边接触大明边事,与边军将官交谈,走遍大同防区,通过研究每一个兵堡布置,增长实才。

万历三十二年,老夫信心满满参加殿试,考中进士第二名,成为榜眼。

但是…一切就在这个榜眼上变了,李老头知道为什么吗?”

李腾芳苦笑,韩智文插嘴道,“丹墀云染三千字,春殿雷轰第二声?”

孙承宗点点头,“没错,就是这个三千字,就是万历皇帝,让老夫明白,真才实干不一定能得到世间承认,老夫开始走上歧路。

当时廷试,老夫与杨守勤争夺状元,一时不分高下,万历皇帝耐心有限,不愿浪费时间,取巧命我们当场书写三千字的文章,以完成的先后来定名次。

老夫当时在屏风后,老老实实奋笔疾书三千字,而杨守勤只提笔写了‘三千字’三个大字,便先交卷,巧取了第一名。

老夫永远忘不了殿试中那些大员和同年揶揄的目光,也忘不了万历皇帝嫌弃的眼神,杨守勤清贫出身,才高八斗,却在现实中磨练出了钻营的小聪明,老夫看不起他,但世间以胜败论,输了就是输了,皇帝只说完成先后,没有说完成质量。

杨守勤身为状元,也被这三字殿试害了,他一辈子都在翰林院,一辈子是个编撰,没人愿意与他做朋友。

万历皇帝当时只是为了快完成殿试,而不是取才,杨守勤自己把自己害了,老夫长了教训,明白了人性,却也只能枯守翰林院,等待一个机会。”

孙承宗说到这里,拿起茶杯喝一口,仰头回忆,充满悔恨。

“当时刚刚册封太子,陛下不喜,东宫属官全是失意人,最多的…就是与东林有交织的人,老夫苦于没有上官照顾,整日在寻找机会。

不知怎么回事,慢慢也成了东林,这件事老夫回忆了好久,都想不到是为什么。

大概这就是心智不坚定的后果,一开始就错了,论学识、论诡辩,东宫属官全是佼佼者,论实干,东宫属官个个是糊涂蛋。

老夫懂点边事,懂点兵法,没用在正道,却是成了攻讦兵部和内阁的利器,一辈子都没有外放的经历,老夫竟然混了个‘兵事专才’的名头。

荒唐啊,可当时又乐在其中,而且,老夫等的那个机会来了。

万历四十三年,梃击案生,朝臣想扳倒郑贵妃,皇帝多次袒护重申,一个小案子,搞得大明中枢风雨飘摇。

大学士吴道南苦思无果,老夫凑机会面授机宜:事关东宫,不可不问;事关皇宫,不可深问。

吴道南将此事平息了下来,老夫进入皇帝视野,万历先帝两次召见夸赞,从可有可无的编修,火升到中允。

两年后,万历皇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