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1章 天地囚笼局3(2 / 3)

加入书签

天子又不能独处政事,宫奴凶残毕现,宦官专权为祸本朝多次。

威远大将军改内阁辅为政务总理,实则复设宰执,参政若干,共同议政,以实现中枢与天子议政,此方法或许威远大将军更具实效。

但威远大将军地方议政过虚,乡绅有口无力,学生以为,书院才是唯一的、最佳的舆论议政场。

各地学院众多,并非为了养士,更非为了科举,而是舆论监督,与乡绅一致。

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院,而后设学院之意始备。

使朝廷之上,渐摩濡染,舆论左右政局。

奸邪慑心于正气霜雪之下,君安而国可保也。”

(作者语,清末君主立宪最初的理论来源,就是黄宗羲这些话)

崇祯听后摸摸额头,左右扫了一眼,“周卿家、老国公以为如何?”

张维贤呵呵一笑,“听起来不错,一切都得讲究具体方法,否则依旧是东施效颦、南橘北枳。”

黄宗羲拱手而答,“公爷所言在理,北方开杂科,学生也赞成,单一的经义科举取士,大多为理学门徒,并非治国良才,且经义唯一,极易让官宦子弟以不正当的方式胜过平民,扩大科举,包括小吏,历算、乐律、测望、占候、火器、水利等等的人,这些人才是真正的治理施行者…”

“说你自己的办法!”

崇祯不痛不痒提醒了一句。

“回陛下,学生研究过历代大朝改革,所有的改革有一个共同现象:天下之田赋日增,而后之为民者日困于前。

史册中税费改革多次,但每次税费改革后,百姓负担在下降一段时间后,又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情况。

学生称之为积累莫返之害。

天下田赋特重,尽输于官,然且不足。

究其原因,所税非所出,即田赋征银,银却非农田生产之出,百姓因折银而加重负担,一条鞭法无法执行的根本所在。

征收田赋,必任土所宣,出百谷者赋百谷,出桑麻者赋布帛,以至杂物皆赋其所出,生产什么缴纳什么,不强求一致。

但这又返回税赋折损过重,朝廷收税拖沓严重的旧境,威远大将军用商号代替了此项繁杂的行为,避免朝廷税赋损失。

江浙乡绅治乡,天然避免了最严重的税赋损耗问题,乡绅收杂税,而后根据朝廷所需送仓,乡绅自食损耗,要粮送粮,要银输银。

民富国强,学生认为还需崇本抑末。

李卓吾曾言:穿衣吃饭即人伦。

学生以为大善,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农为根,工固圣,商愿途,皆本也。

农工商皆本,农税、工税、商税皆税赋,必须全部合理收取,但只有乡绅能贯彻施行,这就是乡绅治乡的优点。

陛下圣旨任乡绅为官,大义为上,足税于仓,稳世于民,督吏于朝,同样可达到威远大将军改革的效果,且更加稳妥。”

黄宗羲讲完了,大厅安静无声,每个人都在思考。

崇祯第一次听到别人分析陆天明的改革思路,天下为主君为客,说到底,中心依旧是天子正统,治权来自君王,当然可以接受形式变化。

张维贤嘴角带笑,内心暗叹,难怪陆天明让新建伯王先通到余姚请人,点名要求蕺山学派‘论道’,原来他们自己有一套理论,在与民族民主理论博弈。

周延儒、钱谦益等人虽然一时间不知结果会如何,但他们听出来了,皇帝会被动接受黄宗羲的道理,且生出了别样的心思。

一开始皇帝其实很生气,到现在可能接受了‘臣分身于君,足税于仓,稳世于民,督吏于朝’的道理。

接下来如何展不得而知,至少双方不会你死我活的敌对,一切可谈。

众人出身一致,都未想到一个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