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回南山神俑宝鼎守护第二章(2 / 2)
的风景。
后来中原皇朝改朝换代了,他也因时而起,成为岭南之主,搬到南海郡城也就是如今的广州去住了。
但不时还回这五华山来休养,就在山上造了一座行宫,叫做长乐台。
新的中原皇朝册封他做南越王,派使者来给他印绶,他就在长乐台上举行典礼,拜受册封。
此事载入了史书。
后世要在这里建县,就从史书所记载的长乐台事迹,命名这里为长乐县。”
众人听了,怀古之情悠然而生,慨叹一番。
免不得也要称赞会真师太博闻广识。
红袖忙道:“大家不要夸师太了。
师太修行人,被夸多了骄傲起来不好呀——啊!
!”
姜棠又是一记顶心拳,把红袖砸蹲下了。
从长乐县西行到了龙川县,找到了东江的上游。
东江是珠江三大主干之一,沿着东江而下便可到达珠江口。
此行要去到的宝安县,就在珠江口东侧。
宝安县也是历史颇为悠久的一个县,在岭南开辟初期,甚至还曾经作为郡级行政区的中心所在。
当时南海郡所管的地方太大了,就把珠江口以东直到粤闽交界处的大片地方,分设了一个新郡,叫做东官郡。
东官郡下辖宝安、博罗、增城、中宿、龙川、揭阳六县。
之后又从龙川县分设兴宁县,从博罗县分设海丰县、安怀县,把揭阳县一拆为四变成海阳县、潮阳县、海宁县、绥安县。
这样,东官郡成为拥有十几个县的大郡,在岭南开史上落下浓厚一笔。
东官郡的倚郭县叫做宝安县,是因为境内有一座出产银矿的宝山,吉言说道:“得其宝者安。”
遂命名为宝安。
东官郡城兼为宝安县城。
后来几经皇朝更替,行政区划变迁,东官郡取消,宝安县回到南海郡辖下。
再后来,宝安县改名东莞县。
盖因当地盛产莞草,而且东莞与东官近音之故。
再后来,东莞县的县城北迁到如今的莞城。
原城池被荒废,成为一片古城废墟。
再后来,东莞县分出一个新县,又叫做宝安县,县城回到距离古城废墟不远处,这就是如今的宝安县城。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人间沧桑,岁月悠远,有的名字在历史中湮没,有的名字又再重现。
有的地方从繁盛变成废墟,也有的地方从荒芜变成繁盛。
一行人长途跋涉,来到宝安县南部一处罕有人迹的地方。
这一带穷山恶水,崎岖不平,在土地普遍很肥沃的珠江口一带,属于土地瘠薄的末等地方。
加上所处偏僻,迄今人烟稀少。
方圆几十里内,仅有一个叫做深圳的小村。
这是一个客家人建立的村子,没有什么历史可言,名字也没有什么特别。
客家话称田野间水沟为圳,该村旁边有一条深水沟,因而得名深圳。
如此这般,平凡无奇。
客家人一条重要的迁徙路线,是从中原来到江右地方的庐陵、赣州;进而翻越南岭,来到岭南地方的梅州、循州;进而沿东江而下,到达南海边。
小村深圳位于这条迁徙路线的末端,可谓末端末等的微末之地。
(待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