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1章 灵能稻种与荒芜星的共生(2 / 2)
崩溃。楚禾,想想《农桑要术》里的‘共生之道’。”楚禾猛然醒悟,祖父留下的手札中记载着炎夏古代“稻田养鱼”的智慧——利用不同生物的习性形成生态闭环。
古法与科技的共生闭环
团队连夜制定出方案:在息壤周围布设三层“引灵阵”,第一层引导地脉能量向深处延伸,扩大灵能覆盖范围;第二层将灵能稻释放的多余能量转化为温和的“滋养波”,吸引本土生物前来;第三层则用改良后的“固沙符”加固沙层,形成一个直径百米的生态圈。同时,楚禾从稻种中提取出灵能晶体,与G-73的本土藻类混合,培育出一种能在高温下繁殖的“灵能藻”,作为蜥蜴生物的替代食物。
当第一缕晨光穿透沙尘时,奇迹发生了。引灵阵激活的地脉能量在沙层下形成淡金色的网络,灵能稻的生长速度明显加快,稻穗上的晶体颗粒愈发饱满。那些本土蜥蜴被滋养波吸引,却不再攻击稻根,转而啃食周围人工培育的灵能藻。更意外的是,它们的排泄物落入息壤后,竟与聚水符产生反应,生成了一种能缓慢修复地脉的微量元素。
“这就是陈老的深意。”苏瑶通过远程数据分析后激动地说,“他留下的不仅是稻种,更是一套完整的‘星际农耕模板’——用古法阵法构建能量循环,用生物链实现资源转化。G-73的地脉衰减,很可能就是因为原生生物缺乏足够的能量来源,导致地脉能量无法正常循环。”
一周后,当丰饶号准备返航时,那片半亩地的灵能稻已扩展到三亩。楚禾在生态圈中心埋下了新的“种子库”,里面包含着经过基因优化的12种炎夏作物,每一种都植入了与灵能稻相似的“共鸣机制”。临行前,她最后一次检测灵能波动,屏幕上的信号强度是来时的五倍,且呈现出稳定的增长趋势。
返程的星舰上,楚禾望着舷窗外逐渐缩小的G-73,手中捏着一枚灵能稻结出的晶体。晶体在掌心微微发烫,仿佛握着一颗跳动的绿色心脏。林烨的声音再次响起:“记住,宇宙殖民从来不是征服,是共生。炎夏的脚步走到哪里,就要让生机在哪里扎根——这才是比任何武器都强大的文明力量。”
远处的G-73上,引灵阵的淡金色光芒在赤红色荒漠中格外醒目,像一枚镶嵌在枯寂带上的绿宝石。那片由灵能稻、本土生物和人类智慧共同构成的小小生态圈,正用最温柔的方式,宣告着炎夏文明对宇宙的独特理解——不是索取,而是共生;不是征服,而是滋养。而这,或许正是陈老留给后辈最珍贵的星际启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