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1-2-(1 / 5)

加入书签

骨槽风

骨槽风表现为腮颊浮肿,牙关紧闭。

骨槽风由三焦与胃经风火引发,耳前腮颊隐隐作痛,溃烂后筋骨依旧硬痛,牙关拘紧是因夹有邪风。

“注释”此病症又名牙叉发、穿腮发。是手少阳三焦、足阳明胃这两条经脉的风火所致。从耳前起始,连及腮颊,筋骨隐隐作痛,时间久了溃烂,腮部内外的筋骨仍然漫肿硬痛,牙关拘紧,都是因为邪风深入侵袭筋骨。此病症属于筋骨阴分,所以初起时肿硬难消,破溃后疮口难愈合,大多难以救治。初起热不盛的,体内宜服用清阳散火汤,外用清胃散擦牙,用真君妙贴散敷于腮部。若初起发表之后,患者强壮且火势旺盛,用皂刺、大黄、甘草节、白芷、僵蚕泻下,之后减去大黄,加生石膏清热。但也不可过度使用寒凉药物,以免凝结。若硬肿日久未治疗,不能完全消散,脓势将成,宜用中和汤托毒。已破溃的按照痈疽溃疡门的治法处理。也有因过度服用寒凉药物,致使肌肉坚凝腐臭,不用理中汤佐以附子不能回阳,不用僵蚕不能搜风。按此方法治疗,各种症状都减轻,只有牙关拘紧不开,宜用生姜片垫在颊车穴艾灸十四壮,颊车穴在耳垂下五分的凹陷处,每日艾灸,同时针刺口内牙齿尽头处使其出血,牙关即可打开。

若寒热不退,身形消瘦,痰盛不进食,或口内腐烂,甚至穿腮落齿,都属于逆证。在腐烂初期,治法与牙疳相同,也只是尽些努力罢了。

清胃散

姜黄 白芷 细辛 川芎

将各味药材取相同的分量,一起研磨成细细的粉末。先用盐水漱口,然后把药粉擦在牙痛的地方。

“方歌”清胃散擦牙肿疼,姜黄白芷细辛芎,同研先以盐汤漱,后擦此药有奇功。

中和汤

白芷 桔梗 人参 黄芪(各一钱) 藿香(五分) 肉桂(五分) 甘草 白术(土炒) 川芎 当归 白芍(各一钱。酒炒) 麦门冬(五分,去心)

取两盅水,放入三片生姜、两枚红枣,煎煮至剩下八分的药量,再加入一杯酒,饭后服用。

“方歌”中和汤治骨槽风,日久不消欲溃脓,芷桔参芪藿桂草,术芎归芍麦门冬。

理中汤(见“溃疡门”相关内容)。

真君妙贴散(见“肿疡门”相关内容)。

升阳散火汤(见“颊疡”相关内容)。

发颐

发颐表现为肿胀疼痛,如同长出结核一般。它归属于足阳明胃经,发病初期身体会出现发热、怕冷的症状。这是由于患伤寒时发汗不彻底,或者疹子没有完全透发,邪毒壅滞积聚而形成的。如果肿势蔓延到咽喉部位,调治就会变得困难。

“注释”这种病症又叫做汗毒,发作于颐颔之间,属于足阳明胃经。刚开始发病时,身体出现发热、怕冷,肿胀的样子如同结核,有轻微的热感和疼痛,之后逐渐肿大,如同桃子或李子般大小,疼痛明显加剧。发病原因是伤寒发汗不充分,或者疹形没有透发完全,导致邪毒壅积。初期适宜用荆防败毒散发汗解表,外部用二味拔毒散外敷,这样就可能使肿胀消散。如果用药后肿胀没有消退,肿痛一天天加重,必然会化脓,此时宜服用托里透脓汤。破溃之后,按照痈疽溃疡门的治法处理。要是这个病症没有得到及时正确的调治,或者错误地使用了寒凉、克伐的药物,毒邪必定会向内陷入,当肿胀蔓延到咽喉部位,出现痰液上涌、气息堵塞,连汤水都难以咽下的情况,这就属于病情严重的逆症。

荆防败毒散(见“项部脑疽”相关内容)。

二味拔毒散(见“肿疡门”相关内容)。

托里透脓汤(见“头部侵脑疽”相关内容)。

时毒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