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病心法要诀1-4(2 / 3)

加入书签

湿热、暑热、火郁、寒中等不同病症。

【注释】劳役所造成的伤气,指的是损伤人体的元气。饮食导致的伤形,是指伤害胃腑。对于伤气的情况适宜采用补法,然而伤气又存在热中、湿热、暑热、火郁、寒中等不同类型。伤形的情况适宜采用消法,这是由于饮食起居失去节制,存在过度温热或寒凉等多种不同情况。

内伤外感辫似

内伤时,气口部位可出现脉象洪大;外感时,人迎部位会出现脉象洪大。头痛方面,内伤是时痛时止,外感是持续疼痛。恶寒情况,内伤恶寒用温和药物可缓解,外感恶寒即便靠近烈火也依旧恶寒。发热上,内伤发热从肌肉内部向外泛出,外感发热触摸皮肤感觉内部热轻。自汗症状,内伤自汗者气息虚弱、声音怯懦,外感自汗者即便出汗,气息壮盛、说话声音洪亮。手心发热多为内伤,手背发热多为外感。鼻息上,内伤鼻息气短,外感鼻息急促有声。饮食上,从不想进食和厌恶食物气味可辨内外伤;口渴情况,内伤起初不渴,之后口渴且饮水少,外感起初就口渴且饮水多。

【注释】内伤和外感病症,脉象都可能出现洪大的情况。但内伤的脉象,表现为气口脉比人迎脉大,这与外感的脉象不同,外感是 人迎脉比气口脉大。内伤和外感都会引发头痛,内伤所致的头痛是间歇性发作,时而疼痛,时而不痛,不像外感引发的头痛,会持续不停 地疼痛。内伤和外感都会有恶寒的症状,内伤导致的恶寒,穿上暖和的衣服就能缓解,不像外感的恶寒,即便靠近熊熊烈火,依然会 感觉怕冷。内伤和外感都会发热,内伤的发热,热感主要在肌肉,用手触摸,会感觉热是从内部向外散发,不像外感的发热,热主要 在皮肤,用手触摸时,感觉内部热感相对较轻。内伤和外感都可能自汗,内伤的自汗,会伴有呼吸短促、气息虚弱、声音怯懦,不像 外感的自汗,气息壮盛、呼吸急促、说话声音高亢。内伤和外感手部都会发热,内伤发热以手心热为主,不像外感发热,是以手背热 为主。内伤和外感都会出现鼻部不适,内伤时鼻息短促且伴有气喘,不像外感时的鼻息,呼吸急促且伴有声响。内伤和外感都会影响 食欲,内伤导致的不想进食,是口中感觉无味,不像外感导致的不想进食,是闻到食物的气味就厌恶。内伤和外感都会口渴,内伤引 起的口渴,在病症初期就会出现,但饮水量很少,不像外感引起的口渴,通常在发病三天后才会出现,且饮水量很大。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能升举阳气、清解虚热,适用于热邪伤气、中气下陷,见大而虚洪脉象的情况。症状有头痛、体表发热、自汗,心烦、口渴却又怕风畏寒。患者困倦、懒言、乏力,活动后气逆上冲、气喘急促。保元汤甘温之性可除这种大热。方中当归补血,黄芪、白术补脾。陈皮辅助降浊气、散滞气,升麻、柴胡引阳气从胃中上升。若有肾中阴火致躁,加地黄、黄柏;阳热致心烦,加药安神。

【注释】补中益气汤用于治疗内伤之症,此证中清阳之气下陷,是由于过度劳累,热邪损伤元气,所以脉象表现为虚大且洪。内伤所致的头痛,呈现时发时止的状态。内伤引发的体表发热,通常会自汗出。心烦,是因为气虚之人厌恶烦劳。口渴,是由于气陷不能蒸腾气化津液。畏寒怕风,是因为表气虚损,失去卫外功能。困倦懒言,是中气不足,无法周流全身。稍一活动就气喘、气往上冲,是气息不足的表现。保元,指的是人参、黄芪、甘草组成的保元汤。以当归为臣药,可调和脾血,白术能补益脾气,以橘皮为佐药,能降泄浊气,消散胸中停滞的气机,升麻、柴胡能升举清阳,从胃中引导阳气上升。若出现阴火,不时表现出燥热,就加用黄柏、生地,以滋补阴液、救阴降火。若阳热炽盛,昼夜都心烦,就合用朱砂安神丸,以泻火安神。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