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病心法要诀1-5(2 / 4)

加入书签

、口渴、疲倦困乏、气息微弱、厌恶食物,小便短涩量少,大便稀溏,适宜用清暑益气汤治疗。清暑益气汤是在补中益气汤的基础上去掉柴胡,再加入黄柏、泽泻、麦冬、五味子、苍术、神曲、甘葛、青皮。倘若湿邪多而暑邪少引发疾病,就会形成痿厥之症,腰部以下痿软无力,难以转动,行走姿势不正常,双脚歪斜,这种情况适宜用清燥汤治疗。清燥汤是在清暑益气汤的基础上再加入生地、猪苓、茯苓、柴胡、黄连,并减去甘葛、青皮。

升阳散火汤 火郁汤

由于血虚且胃腑虚弱,又过度食用寒凉食物,致使阳气郁积在脾脏,此时宜用升阳散火汤。其症状表现为肌肤、筋骨以及四肢出现困重发热之感,用手触摸,热得超乎寻常。升阳散火汤由羌活、独活、白芍、防风、升麻、柴胡、葛根、人参、炙甘草、生甘草、大枣、生姜组成。若火郁症状明显,可加葱,同时减去人参、独活,这一方剂是针对火郁于内,伴有恶寒、脉象沉数等症状的发散之方。

【注释】这里提到的“二草”,指的是炙甘草和生甘草。“恶寒”是说,即便身体发热到烫手的程度,但仍感觉怕冷。如果脉象呈现沉数,就能够判断是火邪郁积在肌肉深层里面,这种情况适宜用这个方剂来发散郁火。

白术附子汤 加味理中汤

内伤出现水邪克制脾土的病症,也就是寒湿之病,可用寒湿白术附子汤。症状表现为口流涎、鼻流涕、腹胀,时常小便量多,下肢软弱无力且伴有疼痛,还会出现腰背、肩胛、眼窝、脊柱部位的疼痛,阴囊寒冷,疼痛发作没有规律。对于此证,若选用成方,可在苍附五苓散基础上加陈皮、半夏、厚朴;若患者正气虚弱,宜用理中汤加附子、茯苓、苍术。

【注释】李东垣所论内伤病症中,热中类型的疾病,使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寒中类型的疾病,使用白术附子汤。寒中病症是因为水邪克制脾土,属于寒湿为患。其病症在体内表现为腹胀、小便频繁、口流涎、鼻流涕;在体表表现为下肢软弱无力,肩胛、脊柱、腰背、睾丸疼痛。对于脾胃寒湿但正气不虚的患者,适宜使用此方剂,即五苓散加上苍术、附子、陈皮、半夏、厚朴组成。若患者是脾胃寒湿且正气虚弱,那么适宜使用理中汤加附子、茯苓、苍术来治疗。

人参资生丸

资生丸用于治疗脾胃俱虚的病症,是不寒不热的平补方剂。适用于进食量少、食物难以消化,有食后饱胀之感,面色发黄,身体消瘦,疲倦乏力到难以承受的情况。

【注释】缪仲醇创制了资生丸这一方剂,它针对脾胃都虚弱,且无明显寒热偏向的情况,是起到平补作用的药物。它所主治的病症,表现为饮食摄入量减少,食物经过较长时间仍不能消化,有食后倒饱、胀满憋闷的感觉,面色呈现出萎黄无华的状态,肌肉逐渐消瘦,身体困倦,没有力气。该方剂在诸多医书中都有记载,所以此处不记录其药物组成。

清胃理脾汤

清胃理脾汤用于治疗湿热病症,针对伤食情况,在平胃散基础上酌情选用三黄(黄连、黄芩、大黄)。其症状表现为大便黏腻秽臭,小便短赤,喜欢进食冷食,口舌生疮。

【注释】清胃理脾汤由平胃散加黄连、黄芩、大黄组成。所谓“酌三黄”,是指如果体内有热邪停滞但并非实证的情况,就不能加入大黄。“伤食”指的是因饮食不当而导致的病症,像胃脘部痞满胀痛、呃逆呕吐、不想进食、泛吐酸水、恶心、嗳气等症状。若再伴有大便黏腻且有臭味,小便颜色深且量少不畅,喜欢吃冷的食物,口舌生疮等症状,这些都是由于过度食用醇酒、肥厚油腻食物,致使湿热内生而引发的病症。

理中汤

理中汤用于治疗因虚寒湿邪侵袭所导致的病症。患者会出现食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