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心法要诀1-7(1 / 4)

加入书签

腹满痛

腹部胀满且有时疼痛,这属于正气不足的病症;腹部胀满并且疼痛剧烈,则属于邪气有余的病症。错误地使用攻下之法,会使邪气陷入太阴经里。若出现发热、自汗、大便坚硬的症状,表明病已转变为阳明经病症。

【注释】腹部胀满且间断性疼痛,这表明正气不足,可用桂枝加芍药汤治疗,若不痊愈,就使用理中汤。腹部胀满且疼痛剧烈,表明邪气有余,宜用桂枝加大黄汤。这些情况都是因错误地使用攻下治法,致使邪气陷入太阴经里的病症表现。如果出现潮热、自汗,以及大便坚硬的症状,那就意味着原本太阴经的邪气已经转属阳明经,此时适宜用大承气汤治疗。

吐症

寒邪侵袭人体中部导致呕吐食物,无法正常进食。不口渴且伴有四肢厥冷、呕吐的症状,是寒邪导致的虚寒性呕吐。进食后呕吐且口渴,是火邪导致的呕吐,属于逆症。饮水与呕吐相互关联,是水饮内停的病症。

【注释】“中寒吐食”指寒邪侵袭人体中部,出现呕吐食物且不能进食的情况。一般来说,不口渴且四肢厥冷并伴有呕吐,这是虚寒性呕吐,适宜用理中汤、吴茱萸汤之类方剂治疗。凡是口渴且进食后就呕吐的,这是火邪所致的呕吐,若是实热证,适宜用黄连解毒汤;若是虚热证,适宜用干姜黄连黄芩汤,或者竹叶石膏汤。口渴后饮水,饮水后呕吐,呕吐后又口渴,这是水饮上逆的病症,适宜用五苓散治疗。

热痢寒痢

热痢和寒痢有不同表现,热痢时小便红赤,伴有口渴,排泄物秽浊黏稠;寒痢时排泄物澄澈清冷,小便色白。寒痢用理中汤若不见效,宜用固涩之法,若依旧无效,通过利小便的方法可使病情好转。

【注释】自行下利而不口渴的,属于太阴经虚寒证。下利且想要喝水,是因为体内有热。这是通过口渴与否来辨别寒痢和热痢。小便颜色黄赤,排泄物气味秽浊、质地黏稠的,都属于热痢。小便颜色清白,排泄物澄澈清冷、夹杂不消化食物的,都属于寒痢。热痢若有表证,症状轻的用升麻葛根汤,症状重的用葛根汤来发汗解表。若有里证,根据情况选用三承气汤来攻下。没有表证和里证的,症状轻的适宜用黄芩汤,症状重的适宜用葛根黄连黄芩汤来清热。寒痢适宜用理中汤,起到温阳补益的作用。如果服用理中汤后没有效果,这属于下焦滑脱不禁,适宜用赤石脂禹余粮汤来固涩止泻。若仍然没有效果,这是清浊不分,水液直走大肠,适宜用五苓散或者猪苓汤来利小便,病情就可能好转。

但欲寐

人体阴气偏盛出现嗜睡,没有表证与里证,将其唤醒后又会入睡,不必惊慌。风温病表现为脉象浮、发热、出汗,多眠且身体沉重,呼吸伴有鼾声。

【注释】人体阴气偏盛,出现似睡非睡、想要入眠且嗜睡的情况,这是少阴经的病症。如果只是想要入眠、嗜睡,却没有表证与里证,身体无其他不适且脉象弱小,就知道病情已经缓解。然而,病解之后的睡眠,叫他就会醒来,醒来后又睡,这是阴气逐渐恢复的表现,并非阴寒太盛困阻阳气,所以不必惊慌。风温病同样也会出现嗜睡、多眠的症状,但它还有脉象浮、发热、出汗、身体沉重以及呼吸时鼻息发出鼾声等不同症状。

阴阳咽痛

咽喉疼痛,若伴有咽干、肿胀,属于阳热之症;若咽喉既不干也不肿,属于阴寒之证。阳热证用桔梗汤等方剂治疗,阴寒证则在桔梗汤基础上加附子、干姜来治疗。

【注释】咽喉疼痛这一病症,有寒证和热证的不同情况。如果出现咽喉干燥、肿痛,这属于三阳经的热证,适宜用桔梗汤、半夏苦酒汤、猪肤汤等方剂来调理治疗。要是咽喉没有干燥和肿痛,只是疼痛,这属于三阴经的寒证,适宜用四逆汤加上桔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