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心法要诀1-5(2 / 3)
,常常相互关联,单独出现的情况较少。寒邪致病时,往往也伴有风邪;风邪致病时,通常也有寒邪相随。因此,在三阳经的各类病症中,恶寒与恶风这两种症状常常同时出现。恶风与恶寒都属于表证的范畴,按照治疗原则,应当采用解表的方法来治疗。不过,风在属性上属于阳,寒在属性上属于阴,所以在三阴经所表现出的病症中,一般只有怕冷(恶寒)的症状,而不会出现怕风(恶风)的症状。
头痛
三阳经(太阳、阳明、少阳)头痛时,身体都会发热。而厥阴经头痛,多伴有四肢厥冷且无发热症状,还会呕吐涎沫。如果患者大便不通、小便红赤,应当考虑用攻下之法;若小便色白,说明表症还未清除。
【注释】这里的三阳指的是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头痛身皆热”,意思是三阳经引发的头痛,身体都会出现发热症状。对于三阳经头痛,治疗应依据三阳经的病症特点来处理。厥阴经头痛,大多四肢厥冷且不发热,还会呕吐涎沫,这是厥阴经挟带寒邪向上逆行导致的,适宜用吴茱萸汤温通并降逆。三阳经头痛,如果出现大便不通、小便红赤的情况,表明是里实热证,按照治疗原则应考虑攻下,适宜用承气汤。要是小便颜色清白,即便大便不通,也说明里热尚未结实,表证还没有解除,此时治疗应先从解表入手。三阴经一般没有头痛症状,只有厥阴经会出现头痛,这是因为厥阴经的经脉与督脉在头顶部位交会。三阴经通常不会发热,但厥阴经和少阴经也会出现发热,称之为“反发热”,这是因为这两脏内有相火,阴寒过盛将阳气格拒于外所致。
项强
项背拘强、转动不灵活,这是太阳经相关病症。若脉象浮且无汗,宜用葛根汤;若有汗,则在桂枝汤基础上加葛根。若脉象沉,宜用栝楼桂枝汤。结胸病出现项强,如同柔痉之状,宜用大陷胸丸,服用后病情必定好转。若见到病症表现符合少阳经特点,就不要再用发汗、攻下之法,用柴胡汤去掉半夏加入栝楼为宜。
【注释】项强,一般属于太阳经病症。项背强,通常是太阳经与阳明经合病。“几几”,是形容拘紧强直较为严重的样子。脉象浮,属于太阳与阳明两阳经的表脉。如果没有汗,说明病症是从伤寒发展而来,适宜用葛根汤;若有汗,表明是从中风发展而来,适宜用桂枝加葛根汤。脉象沉,意味着邪气已经进入胸里,适宜用栝楼桂枝汤。结胸,指的是结胸病,项强如柔痉,即项部拘强、背部反张,伴有出汗,如同柔痉的症状,这种情况适宜用大陷胸丸。“但见少阳”,指的是太阳与少阳并病出现的项强。“休汗下”,意思是邪气进入少阳经,不能再用发汗、攻下之法,适宜用柴胡汤去掉半夏加入栝楼来治疗。“良”,就是好的意思。栝楼桂枝汤的方剂记载在《金匮要略》中。
身痛
身体疼痛,若还未发汗,多属表实证;发汗之后仍身体疼痛,则属表虚证。表虚证身痛,适宜用桂枝新加汤,即桂枝汤中加倍使用生姜、芍药,并加入人参。若尺部脉象迟缓,表明血虚,宜用建中汤加黄芪。若出现少阴经的身痛,伴有脉象沉、四肢厥冷,宜用附子汤治疗。若属厥阴经身痛,见有四肢厥逆、汗出不止、下利清谷等症状,应以四逆汤治疗。若是风湿导致的身痛,全身疼痛且难以转侧,筋脉牵引、烦疼不宁,宜用桂枝附子汤。
【注释】身体疼痛,尚未发汗时,这种情况大多属于表实证,适宜用麻黄汤来发汗解表。发汗之后仍存在身体疼痛的症状,属于表虚证,此时适宜用桂枝新加汤。这里说的“桂加”,就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进行添加,具体为桂枝汤中加倍使用生姜和芍药,并加入人参。“尺迟血少建中芪”,意思是身体疼痛且尺部脉象迟缓,这表明血虚,营气不足。即便还没有经过发汗,也不能再用发汗之法,适宜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