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心法要诀1-1(1 / 3)
伤寒这一类病症,张仲景在其论述中确立了三百九十七条治法,一百一十三首方剂,其内容神妙灵动、变化多端,可以说已经详尽至极。而对于杂病的治疗,张仲景着有《金匮要略》,此书将各种病症分门别类,全面概括,无一不是在为医者展示规范和准则,希望医者能够触类旁通,以应对无穷无尽的病症变化。
然而,这些着作的文辞旨意古朴深奥,义理内涵深邃幽远,条目又繁杂众多,不容易理解领会,人们大多为此感到苦恼。因此,特意摘取其中的关键要旨,编成歌诀,使学习者便于熟读并默默记诵,进而融会贯通。在此基础上,再去仔细研读《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全书,就会更容易阅读和理解,从中获得心领神会的乐趣,而不会有望洋兴叹的感慨了。
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学习,就会发现两千年来这些重要的医学法则和精微的理论,如同日月般光辉灿烂,不会被岁月尘封,如此或许对医学这门学问能有一些小小的补益吧。
伤寒传经从阳化热从阴化寒原委
六经所引发的病症都涵盖在伤寒病范畴内,外界六气致病本质相同,但人患病症状却各异,难以预先判定究竟是寒症还是热症。推究其原因,人的身形有厚薄之分,脏腑有虚实之别。人感受的邪气虽一致,然而因形质与脏腑的差异,病症或寒化、或热化、或虚化、或实化,变化多样。
明白了水火相互克制的道理,就知晓邪气入经络后,依循水火相克而从化的原理,病邪或随阴寒化,或随阳热变,理解起来并不困难。虽说伤寒病症变化繁多,但总体而言,都脱离不了阴阳表里的范畴。
【注释】六经,指的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为病尽伤寒”,意思是六经引发的病症,都包含在伤寒病的各种变化中。
“气同”,指自然界的六气,侵袭人体致病的根源相同。“病异”,指人受六气侵袭后所患病症不同。“岂期然”,即不能预先确定病症必然呈现寒热哪种状态。“推其形脏原非一”,指推断人的身形强壮或单薄、脏腑充实或虚弱情况不同。“因从类化故多端”,是说人感受邪气相同,但因形质与脏腑差异,病症变化多样。“明诸水火相胜义”,指水强则火灭,火盛则水干。“化寒变热理何难”,是说邪气入经络,或从阴化寒,或从阳变热,依据水火相克从化之理,不难理解。“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意思是伤寒病症变化繁多,但都在阴阳表里范畴内。
太阳风邪伤卫脉症
外感中风之邪损伤卫气,脉象会呈现浮缓之象,患者会出现头部与颈项部僵硬疼痛,同时厌恶寒冷、惧怕风邪,身体发热且自然出汗,还伴有鼻子发出声响、干呕等症状。而桂枝汤就具有治疗这种因中风导致的虚邪病症的功效。
【注释】“中风”,这是一种疾病的名称。“伤卫”,指的是风邪损伤了人体的卫气。“脉浮缓”,说的是外感中风时所表现出的脉象特征。“头痛项强,恶寒恶风,发热汗自出,鼻鸣干呕”,这些描述的是外感中风的症状表现。“桂枝功”,意思是桂枝汤对于治疗因中风而产生的虚邪病症具有功效。详细内容可查看《伤寒论·太阳上篇》。
太阳寒邪伤营脉症
伤寒病症是寒邪侵袭营气,此时脉象浮紧。患者会有头疼、身体疼痛的症状,既怕冷又怕风,没有出汗却气喘,发热情况或已出现,或尚未出现,还伴有呕吐气逆。这种由伤寒导致的实邪之症,用麻黄汤发汗疗效显着。
【注释】“伤寒”是疾病名称。“伤营”指寒邪损伤营气。“脉浮紧”为伤寒所对应的脉象。“头疼身痛,恶寒恶风,无汗而喘,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呕逆”描述的是伤寒的症状。“麻黄汤发”意思是针对伤寒实邪,使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