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诊心法要诀1-7(1 / 3)
《四言脉诀》最初源自汉代张仲景的《平脉法》,宋代崔嘉彦加以推演发展,明代李时珍进行删改补充。到李中梓时,又对其缺漏之处予以补充,对错误之处加以删改,并增添注释,至此已经做到文字简洁而意义完备。然而,其中仍有与经典医籍之义不相符的内容,如今都已删去,那些尚未完备的地方则进行了补充。
脉被称为血之府库,与全身各个部位相互贯通,而寸口处的动脉,是全身经脉汇聚之处。
【注释】经典医籍上说:脉,是血液汇聚的地方。全身的血脉运行,无不通过脉来贯通,所以说“百体贯通”。《难经》中提到:十二经脉中都有动脉,但唯独选取寸口来判断生死。寸口,就是左右两侧的寸、关、尺部位,属于手太阴肺经的动脉,是脉象最为关键的汇聚之处。所以说“寸口动脉,大会朝宗”。
诊察人的脉象,要在高骨之上进行取脉,为什么叫做“关”呢,是因为它处在寸部和尺部的分界处。
【注释】凡是诊察人的脉象,让患者手心向上伸出手,观察手掌后方有高骨隆起的地方,就是关部脉象所在之处。医者用手覆盖在患者手上进行取脉,先将中指放在关部定位,然后再把前后两根手指分别放在寸部和尺部之上。如果患者身材高大,下指时手指间距应稍宽;若患者身材矮小,下指时手指间距应稍窄。因为关部处于寸、尺二部之间,所以将其命名为“关”。
从关部到鱼际距离一寸,从关部到尺泽距离一尺,因此分别命名,寸部为阳,尺部为阴。
【注释】从高骨向上到鱼际,长度为一寸,因此将这部分命名为“寸”。从高骨向下到尺泽,长度为一尺,所以将这部分命名为“尺”。寸部主候人体上部,所以属阳。尺部主候人体下部,所以属阴。
右手寸部主候肺和胸部,左手寸部主候心和膻中。右手关部主候脾胃,左手关部主候肝、膈和胆。三焦分属于寸、关、尺三部,两尺部主候两肾。左手尺部浮取候小肠、膀胱,右手尺部浮取候大肠。
【注释】右手寸部,浮取候胸中情况,沉取候肺的情况。左手寸部,浮取候膻中情况,沉取候心的情况。右手关部,浮取候胃的情况,沉取候脾的情况。左手关部,浮取候膈和胆的情况,沉取候肝的情况。两尺部沉取都候肾的情况,左手尺部浮取候小肠、膀胱的情况,右手尺部浮取候大肠的情况。“膻”,膻中就是心包络。五脏都只有一个,唯独肾有两个,所以说两尺部候两肾。然而《内经》中论述脏腑时未提及胆,是因为胆依附于肝。未提及大、小肠和膀胱,是因为它们统属于腹中。未提及三焦,是因为寸部候胸中,主上焦;关部候膈中,主中焦;尺部候腹中,主下焦。这是遵循《内经》所采用的分配三部诊脉法。至于《脉诀》(伪诀)将大、小肠分配在寸部,把三焦分配在左手尺部,将命门分配在右手尺部,而对于手厥阴心包络,竟然置之不理,这些说法全都没有依据。滑寿提出左手尺部候小肠、膀胱以及前阴的病症,右手尺部候大肠、后阴的病症,堪称千古独具慧眼的见解。关于浮取候腑、沉取候脏的说法,在卷末有详细阐述。
命门隶属于肾,是人体生气的根源。如果人没有两尺部的脉象,必定会死亡而无法痊愈。
【注释】在两肾的中间部位,被称作命门。由于命门处在两肾之间,所以两尺部脉象与它相关联。命门中的少火,也就是肾间的动气,这就是人体生气的根源。如果人没有两尺部的脉象,那就意味着生气断绝了,患病之人必定死亡,无法康复。
关脉上的一分之处,右手这一分对应的是伤食相关,左手这一分对应的是伤风相关,右手这一分所在位置称为气口,左手这一分所在位置称为人迎。
【注释】阴脉在尺部可占一寸,阳脉在寸部内占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