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补名医方论3-1(2 / 3)

加入书签

犯。头项部拘紧疼痛,向下连及背部,牵扯不宁,这是筋受到风邪伤害。不气喘、不烦躁、不干呕,表明里气无病,无汗恶风,说明病只在表。若表病同时伴有腹泻,那就是表实里虚。相比麻黄汤证和青龙汤证症状较轻,然而项部拘紧连及背部拘强,比单纯项强无汗更为严重,但仍属于表证。只是脉象浮而不紧,所以不适用麻黄汤,而在桂枝汤基础上加麻黄,加倍使用葛根,以去除实邪,这是对麻黄汤、桂枝汤的小变之法。葛根是阳明经的主药,凡是太阳经兼见阳明经病症,就将其加入治疗太阳经病的药物中;凡是少阳经兼见阳明经病症,就将其加入治疗少阳经病的药物中,都是可行的。李杲将其定为阳明经药。张洁古说:病症未传入阳明经,不可轻易服用。难道这二人没读过仲景的书吗?要知道葛根、桂枝,都是解肌和里的药物,所以不论有汗、无汗,腹泻、不腹泻,都可以使用。这与麻黄专门用于发表是不同的。

《金匮要略》记载,该方还可治疗太阳病无汗,小便反而减少,气上冲胸,口噤不能言语,将要发作刚痉的病症。

【集注】喻昌说:伤寒出现项背拘紧不舒,无汗恶风的症状,使用葛根汤。这里的病症也用该方,是因为邪气在太阳、阳明两经的交界部位。两经的热邪都汇聚于胸中,必然会损伤肺金清肃之气,所以水道不通畅,小便量少,津液不能布散故而无汗。阳明经的筋脉向内结于胃口,向外通行于胸中,经过人迎穴环绕口唇,热邪与阳明经相并,就会使筋脉牵引,导致口噤不能言语。然而刚痉无汗,必须通过发汗来解除,况且湿邪郁积在体内,一定要汗出如常才能停止。所以使用这个方剂,既能解除两经的湿热,与治疗风寒表证的方法并不冲突。

桂枝麻黄各半汤

对于太阳病,患病八九天,出现类似疟疾的症状,即发热恶寒,热多寒少,患者不呕吐,大小便正常,一天发作两三次。若脉象微缓,这是将要痊愈的表现。若脉象微弱且恶寒,这表明阴阳都虚弱,不可再用发汗、攻下、催吐之法。如果面色反而出现发热的赤色,说明病还没有要解除的迹象,因为不能微微出汗,所以身体必然瘙痒,此时适宜用桂枝麻黄各半汤。

药物组成:桂枝(一两六铢)、芍药(一两)、麻黄(一两,去除芦节)、生姜(一两)、甘草(一两,炙制)、大枣(四枚,掰开)、杏仁(二十四个,去皮、尖)。

将以上七味药,加入五升水,先煮麻黄一二沸,撇去上面的浮沫,再加入其他药物,煮取一升八合药液,滤去药渣,每次温服六合。

【注释】患太阳病八九天,出现类似疟疾那样的寒热症状。热多寒少,患者不呕吐,小便颜色清白,这表明里气调和,没有受到邪气侵犯,虽然这种情况有自行痊愈的趋势。然而必须仔细审察其类似疟疾的寒热,一天发作两三次,发作程度较轻,再诊察脉象,如果脉象微而且缓,就可知邪气衰退,正气恢复,表里即将调和,这才是将要痊愈的表现。如果脉象微弱但不缓和,说明正气还没有恢复;如果更加恶寒,说明邪气还没有衰退,此时虽然不能自愈,但已经因为之前用过汗法、吐法、下法而使表里正气虚弱,所以不可再用发汗、催吐、攻下之法。脉象微弱且恶寒,说明表里都虚弱,面色应当苍白,现在面色反而发红,这表明还有表邪郁积,不能微微出汗以宣发阳气,所以面色发红、身体瘙痒,病还没有要解除的迹象。适宜用桂枝麻黄各半汤,使身体微微出汗,来调和营卫,病自然可以痊愈。

桂枝二麻黄一汤

服用桂枝汤后,出现大汗出,脉象洪大的情况,可依照之前服用桂枝汤的方法继续用药。若出现类似疟疾的症状,一天发作两次,通过出汗病症必然解除,适宜用桂枝二麻黄一汤。

药物组成:桂枝(一两十七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