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补名医方论2-5(2 / 4)

加入书签

溉全身,这就是所谓的“水出高源”。一旦受到火邪侵袭,吸气时只会引火上升,呼气时并没有津液外出,时间久了肺窍就会全部闭塞,喉间有时发痒有时生疮,肺的六叶就会日渐焦枯。现在用阿胶作为君药,是为了消散孔窍中的瘀血。用杏仁、牛蒡子来宣通窍道。马兜铃,是为了清除窍中的热邪。糯米用来补脾土,因为脾为肺之母,脾气充足则肺气自然轻清通畅而没有阻碍了。

二陈汤

主治身形肥胖壮盛之人,因湿痰引发的病症,如气喘、咳嗽、胸腹胀满等。

药物组成:半夏(三钱,炮制过)、茯苓(三钱)、陈皮(二钱,去掉白色部分)、甘草(一钱)。

以上四味药,加入生姜三片,加水煎煮后服用。

【集注】李中梓说:肥胖之人多湿邪,湿邪夹杂热邪就会生成痰,火邪带着气逆而上行。半夏味辛,能通利二便从而去除湿邪。陈皮味辛,可通调三焦并理顺气机。茯苓辅助半夏,共同达成燥湿的功效。甘草辅助陈皮,一同发挥调和的作用。成无己说:半夏能运行水湿之气从而滋润肾燥。这就是经典中所说的“辛能润燥”。运行水湿则脾土自然干燥,并非半夏本身的性质干燥。有人说:有痰且口渴,应该去掉半夏,用贝母代替。吴琨说:口渴且喜欢饮水,小便通利的人可以替换。不能饮水,小便不利,即便口渴也适宜用半夏。这是因为湿邪是根本,热邪是表象,所谓湿邪极盛而出现类似燥热的假象,并非真正的热象。而且东南地区的人,多因湿热生成痰,所以朱震亨主张在此方基础上加枳实、砂仁,名为枳实二陈汤,其药性较为峻急。前代贤哲说:二陈汤是治疗痰证的奇妙方剂,对于上下左右各处的痰证,都较为适宜,然而它只能治疗实证痰证的表象,不能治疗虚证痰证的根本。虚证痰证的根本在于脾胃,治疗时应仔细斟酌。

温胆汤

主治因热邪导致的呕吐苦水,伴有心中虚烦、惊悸不安、失眠,以及痰气上逆等症状。

药物组成:竹茹、枳实、半夏、甘草、陈皮、茯苓、生姜。

以上七味药,加水煎煮后服用。

【集注】罗谦甫说:胆作为中正之官,是清静之腑,喜好安宁静谧,厌恶烦扰;喜好柔和,厌恶壅塞郁滞。这是因为胆属东方木德,具有少阳温和之气。如果病后,或者久病且体内原有痰饮没有消除,胸膈间残余的热邪没有散尽,必然会损伤少阳的温和之气,因此出现虚烦、惊悸的症状,这是因为中正之官受到熏蒸而不得安宁。热邪导致呕吐苦水,是因为清静之腑受到郁热煎熬而不得静谧。痰气上逆,是因为肝木(胆与肝相表里)挟带热邪而向上冲逆。方剂中用二陈汤治疗一切痰饮病症,加入竹茹以清除热邪,加入生姜以止呕吐,加入枳实以破气降逆,这些药物相互配合、相辅相成,虽然没有直接针对胆进行治疗,但胆自然能恢复平和,这是因为胆中的痰热已经去除。方名中“温”字,指的是温和的“温”,并非温凉的“温”,如果认为胆真的畏寒、胆怯而用温药来治疗,不但方中没有温胆的药物,而且还有清胃的药物。

小半夏汤

呕吐的患者,本来应当口渴,口渴意味着呕吐将要缓解。但如今反而不口渴,这是因为心下部位有支饮停留的缘故。

药物组成:半夏(一升)、生姜(半斤)。

用七升水来煎煮这两味药,煮取一升半药液,分两次温服。

小半夏加茯苓汤

主治突然发生呕吐,胃脘部痞满不适,胸膈之间有水饮停滞,进而出现头目眩晕、心悸等症状。

药物组成为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两)。

煎药和服药方法与之前相同

《外台》茯苓饮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