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气病脉症并治第十五1-4(2 / 2)

加入书签

肿胀,这是因为受邪的部位不同。皮水病不口渴,不是说皮水病原本就不口渴,而是说腹部如鼓但不口渴的,病邪刚刚在体表强盛,还没有传入里,可以发汗解表,这里所说的口渴但不恶寒,是为了区别于风水病的不口渴且恶风。

风水病,怕风,全身都浮肿,脉象浮,不口渴,继而自汗出,没有高热,用越婢汤治疗。如果怕风严重,加用附子。

【注释】这又承接上条风水病,相互补充说明症状并改变治疗方法。风水之邪,完全在表而不在里,所以怕风,全身浮肿,脉象浮,不口渴。起初本无汗,身体没有高热,继而自汗出且不怕风寒,说明表气不虚,所以用越婢汤来发汗解表。如果怕风严重,是表阳虚,在前方中加附子一枚,来补养在表的阳气。

越婢汤方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五枚)

以上五味药,用六升水,先煮麻黄,去掉上面的浮沫,加入其他药物,煮取三升药液,分三次温服。怕风的人,加附子一枚,炮用。若是风水病,加白术四两。

皮水病,四肢浮肿,水气在皮肤之中,四肢有轻微颤动的感觉,用防己茯苓汤治疗。

【注释】这承接皮水病,相互补充说明症状,以明确治疗方法。皮水病,是水邪与气相互搏结,在皮肤之中,所以四肢会有轻微颤动的感觉,用防己茯苓汤补卫气、通营血,驱散皮中的水邪。

【集注】沈明宗说:这是邪气在皮肤而导致的浮肿。风邪侵入卫气,阳气虚滞,所以四肢浮肿,经典中说“结阳者肿四肢”,指的就是皮水病。皮毛感受风邪,气虚而浮肿,所谓水气在皮肤中,邪正相互搏结,风邪与虚气在体内鼓动,所以四肢轻微颤动,这是因为表虚。三焦之气,共同进入膀胱,行使决渎的功能,现在水液不行,就应当使小便利,病才能痊愈。所以防己、茯苓除湿利水,用黄芪补卫气、充实肌表,肌表充实则邪气不能侵入,甘草安和中土、制约水邪,桂枝调和营卫,又能行阳气、使阳气充实四肢末端,使风邪从体表外出,水邪从体内排出。

防己茯苓汤方

防己(三两) 黄芪(三两) 桂枝(三两) 茯苓(六两) 甘草(三两)

以上五味药,用六升水,煮取二升药液,分三次温服。

里水病,越婢加术汤主治,甘草麻黄汤亦主治。

【按语】“里水”的“里”字,应当是“皮”字,哪有里水病却用麻黄的道理?阅读者自然明白,这是传抄错误。

【注释】皮水病,如果表虚有汗,防己茯苓汤固然适宜。如果表实无汗且有热,就应当用越婢加术汤。如果没有热,就应当用甘草麻黄汤发汗,使水邪从皮肤外出。

越婢加术汤方

在越婢汤中加白术四两。

甘草麻黄汤方

甘草(二两) 麻黄(四两)

以上两味药,用五升水,先煮麻黄,去掉上面的浮沫,加入甘草,煮取三升药液,温服一升,出汗后停止服药,没汗就继续服药,注意避风防寒。

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治。

【按语】“厥而”二字,应当是多余的文字。

【注释】皮水病,当水邪在皮肤,浸淫日久,必然会腐溃出水,应当用蒲灰散外敷,以燥湿利水。

蒲灰散方(见消渴篇章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