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正伤寒论注存疑篇(2 / 4)

加入书签

如果再次发汗,又用烧针的方法,就应当用四逆汤治疗。

有人问:症状类似阳旦汤证,按照阳旦汤的治法治疗,病情却反而加重,出现手足厥冷,咽喉干燥,两小腿拘挛抽搐且谵语。老师说,半夜时手足应当转温,两脚应当伸展,后来果然如老师所说,怎么知道会这样呢?回答说:寸口脉象浮而大,浮主风邪,大主正气虚弱,风邪会产生轻微发热,正气虚弱就会使两小腿拘挛。病症表现类似桂枝汤症,于是在方中加入附子,又增加桂枝用量使汗出,附子虽能温经,但这样会导致阳气耗散。出现手足厥冷,咽喉干燥,烦躁,阳明有热邪内结,谵语烦乱等症状,再服用甘草干姜汤,半夜阳气恢复,两足应当转热,小腿还稍有拘挛,再给予芍药甘草汤,这样小腿就能伸展,用承气汤使大便微溏,就能制止谵语,所以知道病可以痊愈。

伤寒六七天,经过剧烈泻下之后,寸部脉象沉而迟缓,手足厥冷,尺部脉象摸不到,咽喉不适,咯吐脓血,泄泻下利不止,这种情况难以治疗,用麻黄升麻汤主治。

伤寒八九日,误用泻下之法,出现胸部满闷,心烦惊恐,小便不利,谵语,全身沉重,不能转侧,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治。

脉象微数,千万不可用艾灸。因为火邪会成为致病因素,导致烦躁不安,既耗散了正气,又助长了邪气,使血脉中的阴血耗散。艾灸的火气虽然微小,但向内攻伐的力量却很强,会使骨骼焦枯,筋脉损伤,阴血难以恢复。

脉象浮,适宜用发汗的方法解表,如果用火灸治疗,邪气无法外出,反而因火邪而病情加重,病人从腰部以下必定沉重而麻木,这就叫做火逆。

患伤寒病,脉象浮,医生用火烤等强迫发汗的方法,导致阳气亡失,病人必定会出现惊狂,坐卧不安,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主治。

痉湿暍篇存疑

患湿邪为病之人,若误用攻下之法,若出现额头上出汗,微微气喘,小便通利的情况,会死亡;若出现腹泻下痢不止的情况,同样会死亡。

患太阳中暍(中暑)之病,表现为身体发热、疼痛且沉重,脉象微弱,这是因为在夏季受到冷水的伤害,水湿之气运行于皮肤之中所导致的。

辫不可汗病篇存疑

脉象濡软而微弱,微弱之象见于关部,濡软之象见于寸部,微象见于寸口上部,涩象见于寸口下部。脉微表明阳气不足,脉涩意味着阴血亏虚。阳气本就微弱,感受风邪后汗出,却反而出现躁扰烦乱;脉涩提示无血,会导致手足厥冷且畏寒。若阳气微弱时发汗,会出现烦躁而不能入眠。

脉象濡软而微弱,微弱之象见于关部,濡软之象见于寸部,弦象见于寸口上部,微象见于寸口下部。弦脉主阳气运行不畅,微脉主阴寒内盛,呈现上实下虚之象,患者内心渴望温暖。微弦之脉表示正气虚弱,此时不可发汗,若发汗就会出现寒战,且难以自行恢复。

出现手足厥冷,脉象紧,此时不可发汗,若发汗会导致声音紊乱、咽部嘶哑,舌头萎缩,声音不能发出。

咳嗽的症状会加剧,频繁吐出涎沫,咽部必然干燥,小便不利,心中饥饿且烦躁,每天定时发作,症状类似疟疾,但只有寒象而无热象,因体虚而寒战。咳嗽时发汗,会导致身体蜷缩,胸胁脘腹苦于胀满,腹中又坚实。

辫不可下病篇存疑

脉象濡软而微弱,微弱之象出现在关部,濡软之象出现在寸部,微象见于寸口上部,涩象见于寸口下部。脉微意味着阳气不足,脉涩表明阴血亏虚。阳气本就微弱,感受风邪后出汗,却反而躁扰烦乱;脉涩提示阴血不足,会导致手足厥冷且畏寒。阳气微弱时不可攻下,若误用攻下之法,就会出现心下痞硬。

脉象濡软而微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