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脉法篇1-3(2 / 3)
参照,就可以类推了。
【集注】方有执说:浮数之脉属阳,在阳部见到阳脉,所以知道是乘腑。迟涩之脉属阴,在阴部见到阴脉,所以知道是乘脏。
有人问:濡弱的脉象为什么会与十一种情况相关联呢?老师回答说:因为五脏六腑相互乘袭,所以会出现十一种情况。
【注释】这是承接上一条,阐述五脏六腑不平衡且相互乘袭时的脉象。“适”是至的意思,“头”是数目的意思,凡人如果见到濡弱的脉象且存在相乘的情况,这是因为自身虚弱而被其他脏腑乘袭所致。越人只说:一脉往往会有十种变化,为什么这里会达到十一种情况呢?越人遗漏了包络和三焦,所以是十种,如今五脏六腑相互乘袭,所以是十一种。然而阴乘阳,阳乘阴,腑乘脏,脏乘腑,相互交错综合起来看,又岂止十一种变化呢。
【集注】程知说:这是总体揭示脉象的关键要点,意思是脉象呈现濡弱,就能够调和五脏六腑。经典说:呼吸,是脉象的头绪。濡弱之脉,柔软和缓且滑利,《内经》称之为有胃气。五脏六腑的邪气,相互之间不能不有所乘袭,比如金邪乘木,木邪乘火之类,只是在各种相乘的情况中,如果带有柔软和缓且滑利的脉象特征,就比较容易痊愈,所以濡弱的脉象能够调和十一种脏腑的脉气。
有人问道:疾病出现洒淅恶寒(即怕冷且伴有轻微颤抖),而后又发热的情况,这是为什么呢?回答说:阴脉不足,阳就会趋向于阴;阳脉不足,阴就会乘袭阳。又问:什么叫阳不足呢?回答说:假如寸口脉微,就叫做阳不足,阴气向上侵入阳分,就会出现怕冷且伴有轻微颤抖的症状。又问:什么叫阴不足呢?回答说:尺脉弱,就叫做阴不足,阳气向下陷入阴分,就会出现发热的症状。
【注释】这是通过寸脉和尺脉来阐明阴阳相互乘袭导致疾病的脉象。如果脉象紧且无汗,伴有怕冷寒颤发热,这是伤寒病。脉象缓且有汗,伴有怕冷寒颤发热,这是中风病。如今寸脉微,出现怕冷寒颤,这是阳不足,阴气向上乘袭,进入阳分。尺脉弱,出现发热,这是阴不足,阳气向下陷入阴分。这是内伤导致的正气不足,阴阳相互乘袭,恶寒发热有间歇,并非外感邪气有余,风寒侵袭营卫那种持续不停的恶寒发热。
【集注】方有执说:阳先趋向阴并陷入其中,所以说“从”,这是一种委婉的说法;阴跟随阳向上侵入,所以说“乘”,有伤害的意思。恶寒,是因为阳不足以战胜阴,而与阴一同变化;发热,是因为阴不足以战胜阳,而顺从阳的变化。
程知说:这是辨别阴阳相互乘袭的脉象。阴阳之气往来,就会使阴阳之气更加盛或更加虚,阴邪偏盛就会寒,阳邪偏盛就会热。凡是疟疾以及往来寒热的脉象都是如此。
有人问道:脉象有阳结、阴结的情况,如何区分呢?回答说:脉象浮而数,能进食,但不大便,这属于实症,叫做阳结,预计十七天病情会加重;脉象沉而迟,不能进食,身体沉重,大便反而坚硬,叫做阴结,预计十四天病情会加重。
【注释】上一条通过脉象寸尺的微弱,辨别阴阳不足,这一条通过脉象浮沉有力,区分阴阳结实导致疾病的诊断方法。脉象浮大而数,如同车盖般蔼蔼然,这是阳结实的脉象;脉象沉石般且迟,如同摸着长竿般累累然,这是阴结实的脉象。既然脉象可以区分阴阳结实,又不能不将阴结、阳结的症状,与阴结、阳结的脉象相互参照来看。阳结的症状是身体轻快能进食,因为阳能消化谷物,不大便,预计十七天病情加重,是因为阳的性质终究干燥,所以比阴结迟三天。阴结的症状是身体沉重不能进食,因为阴不能消化谷物,不大便,预计十四天病情加重,是因为阴的性质终究濡润,所以比阳结早三天。病情加重是指不大便,出现里急后重,腹部胀满且疼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