辫少阴病脉症并治全篇1-4(2 / 3)
两。
病症都与方剂的适应证相符的,才服用此药。
【方解】在《伤寒论》中,扶助阳气、抑制阴寒的方剂,若中焦有寒,阳气微弱不能向外通达,以四逆汤为主方;若内外都寒,阳气虚弱严重,以附子为主药;若阴寒在下焦强盛,将阳气格拒于上,以白通汤为主方;若阴寒在体内强盛,将阳气格拒于外,以通脉四逆汤为主方。由此可知,四逆汤是推动阳气运行的,附子是温补阳气的,白通汤是宣通上下阳气的,通脉四逆汤是通达内外阳气的。现在脉象微弱欲绝,里寒外热,这是肾中阴寒强盛,将阳气格拒于外,所以用通脉四逆汤主治。加倍使用干姜,加入甘草,辅助附子,改名为通脉四逆汤,是因为它能够极大地强壮元阳,主持内外,使外越的阳气回归体内。此时人体的阴阳之气已经分离,死亡就在顷刻之间,如果以药性柔缓的甘草为君药,怎么能迅速召回外越的阳气呢,所以改用干姜。然而必须加入与干姜等量的甘草,是担心阳气涣散之余,干姜、附子的药力过猛,不能安养元气,这就是所谓有节制的用药方法。如果面色发红,加葱白以通格拒于上的阳气。腹痛的,加芍药以调和在里的阴气。呕吐的,加生姜以止呕。咽痛的,加桔梗以利咽。下利停止但脉象不出、气短的,都加倍使用人参,以生发元气,恢复脉象。
少阴病,出现呕吐、下利,手足不出现逆冷,反而发热的,不会死亡。如果脉象摸不到,可艾灸少阴经穴位七壮。
【注释】少阴病出现呕吐、下利,按照常理应当手足逆冷,现在手足不逆冷,反而发热,这表明阳气尚未衰弱,所以说不会死亡。如果脉象摸不到,即便有体表发热的症状,也恐怕是假热,必须防备阳气虚脱,应当赶紧艾灸少阴经穴位,迅速使阳气通畅,那么脉象就可能恢复。
【集注】程知说:前一条用通脉四逆汤治疗的情况,是里寒外热,手足逆冷,而且脉象摸不到。这一条使用艾灸的方法,是里寒外热,手足不逆冷,但脉象摸不到。少阴经的动脉,在足内踝处。
喻昌说:前一条出现背恶寒的症状,艾灸之后使用附子汤,是因为阴寒在体内凝聚,不是一次艾灸就能战胜的。这一条手足反而发热,只是阴在体内、阳在体表,所以只需艾灸本经穴位,引导阳气向内入里,不必再使用温热药物。
汪琥说:经典记载,肾经的原穴出于太溪,艾灸少阴经七壮,应当艾灸太溪穴。该穴位在足内踝后、跟骨动脉的凹陷处。
少阴病,出现呕吐、下利,手足逆冷,烦躁得想要寻死,用吴茱萸汤治疗。
【注释】虽然称作少阴病,却用治疗厥阴病的药物,这是因为少阴经与厥阴经经常同时发病,症状相似但病情本质不同,治疗方法也有区别。少阴经有呕吐、下利的症状,厥阴经也有呕吐、下利;少阴经有手足厥逆,厥阴经也有手足厥逆;少阴经有烦躁,厥阴经也有烦躁,这是合病时症状相同的情况。然而,少阴经的厥逆有轻有重,厥阴经的厥逆有寒厥与热厥之分;少阴经的烦躁多表现为躁扰不宁,厥阴经的烦躁多表现为心中烦闷。大概少阴经的病症,多是阴寒太盛将阳气格拒于外,所以用四逆汤中的干姜、附子,驱逐阴寒以恢复阳气;厥阴经的病症,多是阴寒太盛郁遏阳气,所以用吴茱萸的辛烈之性,迅速驱散阴寒以通阳气,这就是病情本质不同而治疗方法有别的原因。现在呕吐但没有吐出蛔虫,手足厥冷,所以以少阴病来命名。大概厥冷不超过肘膝关节,且多烦闷而躁扰得想要寻死,所以属于厥阴病的主治范畴。因此不用四逆汤,而用吴茱萸汤。
【集注】程知说:呕吐、下利,表明阴邪在体内,向上侵犯脾胃;手足厥冷,是阳气不能温煦四肢;烦躁不安,是阴寒极盛,导致阳气暴露、扰动不宁,病情到了这种程度,几乎十分危险。如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