辫少阳病脉症并治全篇1-4(1 / 4)
如果伤寒患者,阳脉(寸脉)涩,阴脉(尺脉)弦,按道理应当会出现腹中拘急疼痛,此时应先给予小建中汤治疗;若服药后病症不缓解,再用小柴胡汤主治。
【注释】伤寒患者脉象呈现浮涩,这表明营卫不足;脉象沉弦,意味着肝木之气侵入脾土。营卫不足就会导致表虚,肝木侵脾则会使里气拘急。因为表虚里急,所以腹中拘急疼痛,因此先用小建中汤,是因为它既能补养营卫,又能缓解里气拘急,那么疼痛就可能缓解。如果疼痛没有缓解,必然是邪气还滞留在表。由此可知,涩脉表示营卫不通,弦脉是少阳经的本脉,所以再用小柴胡汤,按照相应的治法进行治疗。成无己主张去掉黄芩,加用芍药,以疏散外邪、调和中焦,这种说法也是合理的。
【集注】汪琥说:弦脉没有消除,疼痛仍然没有停止,这就是病症不缓解,这表明少阳经还有留邪。
伤寒患者,胸中有热,胃中有寒邪,腹中疼痛,想要呕吐的,用黄连汤主治。
【注释】伤寒病还没有解除,想要呕吐,这是因为胸中有热邪向上逆行;腹中疼痛,是因为胃中有寒邪向内攻冲。这是热邪在胸,寒邪在胃,阴阳之气不调和,失去了正常的升降功能,所以使用黄连汤,寒温药物相互配伍,甘苦药物一同使用,来调理阴阳、和解病症。然而这属于外感病,是由于上下寒热之邪导致,所以有这样的症状;如果是内因病,呕吐并且腹痛的,大多是因为宿食。由此推论,外感病和内因病,症状相同但病情不同,大致都可以知晓了。
【集注】程知说:阴邪在腹中,那么阳气不能进入与阴气相和,就会导致腹痛;阳邪在上面,那么阴气不能进入与阳气相和,就会导致想要呕吐。
汪琥说:《尚论篇》都以风寒两种邪气来区分阴阳寒热。却不知道风邪刚开始侵袭时,未必不是寒邪,寒邪入里后也能化热,不可拘泥于此。
郑重光说:这是热邪侵袭上焦,寒邪侵袭下焦,阴阳不能相互交融,失去了上下升降的正常功能。
黄连汤方
黄连(三两)、甘草(炙,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二两)、桂枝(三两)、半夏(洗净,半升)、大枣(掰开,十二枚)
以上七味药,用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掉药渣,温服,白天服三次,夜晚服两次。
【方解】伤寒邪气入里后,会根据人体脏腑原本的寒热情况而变化为不同病症。比如阳明病,出现腹部硬满、不大便并且呕吐,舌上有白苔的,用小柴胡汤治疗;太阳病误下后里虚,出现心中懊恼,舌上有苔的,用栀子豉汤之类治疗,这些都是邪气随胸中有寒、丹田有热而变化的情况。而这里是邪气随胃中有寒、胸中有热而变化,出现腹中疼痛、想要呕吐的症状,所以用这个方剂主治。以黄连为君药,用来清胃中的热邪;以干姜为臣药,用来温胃中的寒邪;半夏降逆,辅助黄连可止呕吐;人参补中气,辅助干姜可消除腹痛;桂枝用来调和营卫、安定肌表,大枣用来培补中焦。然而这个方剂中药物寒热不同,甘苦并用,所以必须加入甘草来协调各种药物。这是针对阴阳阻隔、寒热并见的治法。
太阳病,过了十天以后,脉象浮细并且患者嗜睡的,表明表邪已经解除。假如出现胸满胁痛的症状,就用小柴胡汤治疗;如果脉象只是浮,就用麻黄汤治疗。
【注释】太阳病过了十天以上,没有其他症状,脉象浮细并且嗜睡,说明外邪已经解除,不需要用药。假如出现胸满胁痛等症状,就知道少阳经的外邪没有解除,所以用小柴胡汤和解。如果脉象只是浮而不细,并且有头痛、发热、恶寒、无汗等症状,那么仍然是太阳经的外邪没有解除,应当用麻黄汤发汗解表。
【按语】在《伤寒论》中,脉浮细,是太阳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