辫阳明病脉症并治全篇2-1(2 / 3)
逆向上也会导致哕逆,治法应当大温胃阳。
趺阳脉浮,浮脉主虚,虚浮之脉相互并见,所以会导致气噎,这是说胃气虚竭。脉象滑也会导致哕逆,这是医生的过错,误将虚症当作实症来治疗,本应滋养空虚的正气,却逼迫血液妄行。如果趺阳脉浮,且鼻中干燥,必然会出现鼻出血。
【注释】误攻下或饮用冷水,都可能导致气噎,确实如此。现在趺阳胃脉浮而不大,无力且虚,这是胃虚与邪气相互搏结,即便不误攻下或饮用冷水,也会导致气噎。如果趺阳胃脉滑而出现哕逆,这是热气壅塞郁滞导致的气噎,并非胃气虚竭导致的气噎,医生为何要将虚症当作实症来治疗,从而给自己招致过错呢!如果趺阳胃脉浮且鼻中干燥,这表明热邪侵入血分,血分有热逼迫血液妄行,必然会出现鼻出血。世上有人将哕逆当作呃逆,其实哕就是干呕,因为它有哕哕的声音,所以又叫哕。观察现在患呃逆的人,饮用冷水后,气从脐下向上冲,出口时发出格儿格儿的声音。声音悠长且有时能停止的,属于实症,可治;声音短促且不停的,属于虚证,难治。
【集注】方有执说:这里又提到趺阳脉,并说到哕逆与鼻出血,都是强行发汗却不得汗所导致的。咎,就是过错。责虚,是说从虚证来寻求病症根源。取实,是说反而将虚证当作实证来治疗。血属阴,在内守护人体,所以说“守空”。迫血,是说强行发汗。
寸口脉象浮大,医生反而用攻下之法,这是严重错误的治法。浮脉表明营血不足,大脉主寒,寒邪与虚气相搏结,就会出现肠鸣。医生却不明白这个道理,反而让病人饮用冷水,使病人大量出汗,水遇到寒邪,寒冷之邪必然相互搏结,病人一定会出现噎塞的症状。
【按语】“令汗大出”这四个字,应当是衍文(即多余的文字)。
【注释】这里所说的寸口脉浮大,指的是双手寸口六部脉象都呈现浮大之象。六部脉象皆浮大,那就不是阳明经那种重按有力的大脉,而是太阳经轻按即得的大脉。医生反而用攻下之法,这是严重错误的治法,致使原本浮脉转变为营血不足的虚象,大脉转变为胃寒的迟缓脉象,虚寒相互搏结,就会出现肠鸣。医生不明白这个道理,反而让病人饮用冷水,病人受到水寒之气,寒冷与胃中虚气相搏结,所以一定会出现噎塞的症状。噎塞就是气逆结滞发出声响,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呃逆。
【集注】程知说:这是说邪气在表时误用攻下之法所产生的变证。寸口脉象浮大,但没有腹部坚硬胀满、脏腑有热等症状,按照治法应该发汗,如果反而攻下,这就是严重错误的治法。已经错误地使用攻下之法后,原本所说的浮脉,就会变得体内空虚而营血不足;原本所说的大脉,会转变为里虚而有寒,虚寒相互搏结,就会出现肠鸣。医生见到脉象大,就认为有热,让病人饮用冷水,想要用水寒之性来胜热并促使出汗,然而病人里气先已虚寒,又受到冷水的影响与之搏结,那么寒邪就会凝结在上焦,必然导致咽喉噎塞、气机上逆。
伤寒病出现哕逆且腹部胀满的症状,观察病人的大小便情况,看哪一处不通利,通利之后病就会痊愈。
【注释】伤寒病出现哕逆但腹部不胀满的,是正气虚弱,属于吴茱萸汤证。如果哕逆且腹部胀满的,是邪气壅实,观察病人的大小便,看哪一处不通利,通利之后病就会痊愈。
【集注】成无己说:哕逆且腹部胀满,是气机上逆而不能下行。观察病人的前后二阴,哪一处不通利,就通利哪一处来降气,前部指的是小便,后部指的是大便。
程知说:前部小便不通利,后世医生用五苓散治疗;后部大便不通利,后世医生用承气汤治疗。
沈明宗说:邪气传至胃中,胃气壅滞,两种邪气相互搏结,气机上逆,就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