辫阳明病脉症并治全篇1-3(3 / 4)
后,出现腹部胀满的,可给予调胃承气汤。
【注释】患伤寒,呕吐之后,胸部不胀满而腹部胀满,这表明表邪已完全清除,是胃中积热壅滞所致。适宜给予调胃承气汤,泻下胃热以调和胃气。因为没有大便干结、腹部疼痛的症状,所以不用大承气汤或小承气汤。
【集注】程知说:此言呕吐后腹部胀满,适宜用调胃承气汤。热邪在上焦会导致呕吐,呕吐后腹部胀满,说明邪气不在胸部,由此可知是里实之证。然而只是胀满而没有大便干结、腹部疼痛的症状,自然不适合用急下之法,只需给予调胃承气汤,调和胃热即可。《内经》说:各种腹部胀满、膨大的症状,都与热邪有关。
程应旄说:呕吐损伤津液,燥气不能向下传导,于是形成土郁之象,所以腹部胀满,使用调胃承气汤,一次泻下郁滞之气即可。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去掉外皮,用酒浸泡,四两)、甘草(炙制,二两)、芒硝(半升)
以上三味药,加入三升水,煮取一升,去掉药渣,加入芒硝,再煮两沸,少量多次温服。
【方解】方剂名为调胃承气汤,有调和、承顺胃气的含义,不像大承气汤和小承气汤那样专门用于攻下。《内经》说:热邪侵犯人体内部,治疗应用咸寒之药;火邪侵犯人体内部,治疗应用苦寒之药。以大黄的苦寒为君药,芒硝的咸寒为臣药,两味药并用,清热泻火的药力完备。担心药力峻猛导致快速泻下,所以用甘草缓和药性;又担心过度泻下,所以少量多次温服,其目的在于药力不峻猛而起到调和作用。
阳明病,没有经过呕吐、攻下,却出现心烦的症状,可给予调胃承气汤。
【注释】这里所说的阳明病,是指邪气已经传至阳明阶段,“不吐、不下,心烦”,是说没有经过呕吐、攻下就出现心烦,由此可知是热邪炽盛导致的实证心烦。所以给予调胃承气汤泻热,心烦症状自然会消除。
【集注】成无己说:呕吐后出现心烦,称为内烦;攻下后出现心烦,称为虚烦。现在阳明病没有经过呕吐、攻下就心烦,这是胃中有郁热,所以给予调胃承气汤,泻下胃中的郁热。
喻昌说:胃气和津液既然没有因呕吐、攻下而受损,那么心烦明显是胃中热邪炽盛所致,所以可给予调胃承气汤。
阳明病出现发热、汗多的情况,应当迅速攻下,适宜用大承气汤。
【注释】阳明病,若不大便,且发热、汗出不止,即便没有明显的里实症状,也应当迅速攻下。这是因为阳气在体内大量蒸腾,恐怕会导致阴液在体外突然耗竭,所以以保全阴液为当务之急,适宜用大承气汤攻下。
【集注】喻昌说:汗出多则津液向外渗出,再加上发热,津液就会随着热势,像蒸汽一样不断向外蒸发,没有其他方法可以止汗,只有迅速攻下这一方法,引导热势从大肠排出,这样津液才不至于全部向外散失。
程应旄说:这类攻下之法,都是为了救阴而设,并非单纯为了攻下实邪,攻下实邪的时机可以稍缓,而救阴的攻下时机刻不容缓。
沈明宗说:阳明里实证,以潮热、微微出汗为典型表现。现在出现发热、汗多,这是里热极其炽盛,蒸腾胃中的津液,使其全部向外散失,必须迅速祛除病邪以救津液,所以适宜用大承气汤迅速攻下。
大承气汤方
大黄(用酒洗,四两)、厚朴(炙制,去掉外皮,半斤)、枳实(炙制,五枚)、芒硝(三合)
以上四味药,用水一斗,先煮厚朴和枳实,煮取五升后去掉药渣,加入大黄再煮,煮取二升后去掉药渣,加入芒硝,再用微火煮一两沸,分两次温服,服药后大便通畅,剩余的药就不要再服。
【方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