辫太阳病脉症并治下篇1-3(2 / 3)

加入书签

杏仁半升(去掉皮和尖)。

若轻微下利:去掉麻黄,加荛花(如鸡蛋大小,炒至颜色变红)。

【按语】加荛花如鸡蛋大小,炒至颜色变红,这肯定是传抄书写有误。因为《本草》记载,荛花属于芫花一类药物。用它来攻逐水饮,药力非常峻猛。五分剂量就能使人腹泻数十次。怎么会为治疗水饮停聚导致的轻微下利,而用鸡蛋大小的荛花呢?似乎应当改为加茯苓四两。

【方解】太阳病有水饮停聚的情况分为两种:一是中风有汗,属于表虚,是五苓散的适应证;二是伤寒无汗,属于表实,是小青龙汤的适应证。表实无汗,所以合用麻黄汤与桂枝汤来解表。去掉大枣,是因为它性质黏滞;去掉杏仁,是因为没有气喘症状,若有气喘症状,仍需加上;去掉生姜,是因为已有干姜,若有呕吐症状,仍需使用生姜。配伍干姜、细辛,药性极温且发散力强,使寒邪与水饮都能通过发汗而解除;配伍半夏,以驱逐痰饮,清除未尽的水饮;配伍五味子,收敛肺气,以收敛耗散损伤的肺气。如果口渴,去掉半夏加天花粉,避免燥烈之性,以滋生津液;如果轻微下利以及咽喉梗塞、小便不利、小腹胀满,都去掉麻黄,使其作用侧重于里而不是表。加附子以散寒,那么咽喉梗塞可止住;加茯苓以利水,那么轻微下利可停止,小腹胀满也可消除。这个方剂与越婢汤都治疗水饮溢于肌表而导致的腹胀水肿,适合通过发汗来解表的病症,用药后往往能迅速消除症状。越婢汤治疗有热的情况,所以方中以石膏为君药,来消散阳水;小青龙汤治疗有寒的情况,所以方中配伍干姜、桂枝来消散阴水。

【集解】 柯琴说:大小青龙汤都治疗既有表证又有里证的病症,都采用表里双解的方法。大青龙汤证是里有热,小青龙汤证是里有寒,所以发表的药物相同,但治疗里证的药物却不同。小青龙汤与五苓散同样治疗表证未解且胃脘部有水饮的情况。然而五苓散治疗水饮停蓄而不行的病症,所以专门通过渗利泻下来利水,同时微微发汗,使水邪从下焦排出;这个方剂治疗水饮流动不停的病症,所以全面使用辛温药物来散水,并且大力发汗,使水邪从体表排出。仲景发表利水的各种方法,精妙之处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赵良说:对于溢饮的病症,《金匮要略》说:应当发汗,用小青龙汤治疗。因为水饮溢出于体表,营卫都会因此受到不利影响,必须仿照治疗伤寒营卫两伤的方法,通过发汗来驱散水饮,然后营卫运行通畅,经脉流通,那么全身的水饮就可以消除,必定要把小青龙汤作为首要选择,由此可以类推其他类似病症的治疗。

伤寒,心中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按语】这里“小青龙汤主之”应在“发热不渴”之后,才与“服汤已渴者”的文义连贯。哪有寒邪已去、疾病即将痊愈,却还要再服小青龙汤的道理呢?

【注释】外感伤寒,胃脘部有水饮之邪,出现咳嗽、微微气喘,发热且不口渴,这是由于外感寒邪,体内又停聚寒饮,适宜用小青龙汤表里双解。服用小青龙汤发汗解表后出现口渴,这是因为寒邪已随汗而去,体内津液耗伤导致的口渴,并非服药前因水饮停聚不能运化而导致的口渴,所以说寒邪已去,疾病即将痊愈。此时应当少量多次地给患者喝些水,以滋润其燥热,使胃气调和,疾病自然就会痊愈。

【集注】成无己说:咳嗽并且微微气喘,是水寒之邪上射于肺。发热不口渴,是表症尚未解除。用小青龙汤发表散寒、散水饮,服药后出现口渴,是因为里气温通,水饮之气消散,这是疾病即将痊愈的表现。

方有执说:发热不口渴,是寒邪偏盛,所以把服药后出现口渴,看作是寒邪已去、疾病即将痊愈,其大意与上一条类似,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