辫太阳病脉症并治下篇1-1(2 / 3)

加入书签

喻昌说:“无少阴证,但重乍有轻时”这六个字,早已明确指出关键。说只是身体沉重而没有少阴病嗜睡的症状,可知有寒邪因素。况且偶尔有减轻的时候,不像少阴病那样昼夜都沉重,又可知兼有风邪因素,所以可以果断地驱散在表的风寒。如果脉象微弱,身体沉重且嗜睡,那就自顾少阴病都来不及,怎敢用大青龙汤发汗呢?又说:仔细研读这两条文义,伤风脉象本应浮缓,反而出现浮紧;伤寒脉象本应浮紧,反而出现浮缓,这就是伤风见寒,伤寒见风,毫无疑问。又应当辨别没有少阴病症状夹杂,那么使用青龙汤,就万无一失。所以脉象微弱时,就不可用大青龙汤,因为少阴病脉象必定微细。方氏注释将“弱”字牵强地与中风脉象“阳浮阴弱”联系起来解释。却没有想到中风脉象以及误汗等症状,在太阳上篇已经详细阐述,此处重点在于区分少阴病,因为太阳膀胱经与少阴肾经互为表里,对于阴虚之人,表邪不等传经,就可能从膀胱直接侵袭肾脏。况且两感夹阴等病症,临证时尤其应当仔细审察,假设少阴不虚,表邪怎能跨越经络而出现身体沉重、嗜睡等症状呢!所以有少阴病症状时,不得已要解表散邪,自然有温经散邪、相互兼顾的方法,怎能直接使用青龙汤这样的猛剂,立刻铲除孤阳之根呢!

魏荔彤说:身体沉重这一症状,必须辨别清楚,如果嗜睡且一直沉重,那就属于少阴病。误发其汗,出现上厥下竭的,是少阴有热;出现筋肉跳动的,是少阴有寒。无论哪种情况,都犯了误汗的禁忌。

大青龙汤方剂组成

麻黄(去掉节,六两)、桂枝(二两)、甘草(炙,二两)、杏仁(去掉皮和尖,四十枚)、生姜(切成片,三两)、大枣(掰开,十二枚)、石膏(打碎,用丝绵包裹,大小如鸡蛋)

以上七味药,用水九升,先煮麻黄,煮去二升水,去掉上面的浮沫,放入其他药物,煮取三升,去掉药渣,温服一升,以微微出汗为宜。如果汗出过多,用温粉扑身。服用一剂后出汗,就停服后面的药。如果再次服用,汗出过多会导致阳气亡失,进而身体虚弱、怕风,烦躁得不能入睡。

【方解】之所以叫大青龙汤,是取龙兴云致雨的含义。治疗风邪离不开桂枝,治疗寒邪离不开麻黄,将桂枝汤、麻黄汤合为一方,所以是治疗风寒同时侵袭人体的主方。两种病症都无汗,所以减去芍药,不希望它有收敛作用;两种病症都烦躁,所以加石膏来解除热邪。如果没有烦躁症状,那就应当用麻黄桂枝各半汤。仲景在解表方剂中加入大寒且辛甘的药物,由此可知,麻黄汤证的发热,热全在表;大青龙汤证的烦躁,热已涉及肌表和内里。疾病初起在太阳阶段就用石膏,是因为它辛能解肌表之热,寒能清胃火,甘能生津液,这是预先保护阳明、保存津液的重要举措。医术不精的医生对此疑惑畏惧,该用不用,必然导致热邪结聚在阳明,出现斑疹、发黄、狂躁、昏冒等各种变症。由此可见,石膏是治疗中风伤寒的重要药物,与麻黄、桂枝配伍就有了青龙汤之名,与知母、甘草配伍就有了白虎汤之称。服用后要微微出汗,汗出过多就用温粉扑身。一剂药后出汗就停服,这是告诫人们,即便适合发汗的病症,也不可发汗过度。所以仲景在桂枝汤中不用麻黄,是不想让它大量发汗;在麻黄汤中用桂枝,是担心发汗太过而无法控制。如果不谨慎遵守这些用药方法,汗出过多导致阳气亡失,就会发生各种变证,体表变得空虚,不能抵御风邪,阴寒过盛会格拒阳气,从而更加烦躁,不能入睡。

【集解】许叔微说:仲景治疗伤寒,首先用桂枝汤,其次用麻黄汤,再次用青龙汤。桂枝汤治疗风邪,麻黄汤治疗寒邪,青龙汤兼治风寒,无论何时,只要用于脉象和症状与之相符的患者,无不药到病除。现在的人都能说出这些,却不明白前人处方用药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