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四章 保十争三朱元璋的乐观(2 / 4)

加入书签

根据朝廷接管元朝后,得到的历朝文献。

以往历朝历代,最鼎盛时。

参加科举的读书人,也没有大明立国第十个年头多。

其实,洪武八年,秋闱科举人数已经超过历朝历代了。

今年更是创下纪录!

根据朝廷统计,这几年,参加童生、乡试、秋闱的读书人中,寒门、农家人数越来越多了。

读书不再是士绅的专属。

他就不信。

养士二三十年,培养不出一批优秀的,真正忠于大明的人才。

……

“今年,参加秋闱的人数是15632人!

创下了最高纪录!”

朱元璋用手得意比划着。

朱棣默默听着。

老头子养士其实真的成功了。

为朱允炆殉国的读书人,成千上万。

而后来辅佐‘他’开创永乐盛世的三杨、夏原吉、乃至后来力挽狂澜,现在应该还没出生的于谦。

这些都是老头子在位期间,养士积攒的家底。

反倒是‘他’。

在位期间,把更多精力用于‘武功’方面。

‘高炽’倒是个文治的好手,可惜,历史上,‘高炽’的身体状况太差了。

要是‘高炽’能做个二三十年皇帝。

专注‘文治’养士,或许大明会有另一幅盛景。

人们骂科举选拔人才的制度。

其实科举并没错。

承平年代和战争年代不同。

战争年代,在剧烈的动荡中,时局会自动筛选人才,让优秀的人脱颖而出,实现个人成就同时,也救民于水火。

就像老头子他们这一代人。

承平年代,社会稳定。

如何从千千万万人中,将最优秀的选拔出来呢?

就要设立一种竞争机制。

而科举就是历朝历代统治者,通过不断摸索总结,选择的一种最优竞争机制。

至于老头子提倡八股。

说白了,那是给更多寒门子弟机会。

看看隋唐时期科举考内容: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法、杂文、贴经、策问。

其实就类似于提倡德智美体,全面发展。

这么庞大的考试内容,寒门子弟的家庭,根本无法为孩子提供。

也根本无法和乡绅子弟竞争。

所以隋唐宋时期。

虽然开科取士。

但士族、乡绅中考比例,占科举录取总数七八成。

老头子提倡八股,相当于砍了‘美体’。

如此,原本很多被挡在科举门外的农家子,就有了机会。

八股,是一个时代局限的产物。

与他所经历的一考定终身、应试考试本质是一样的,无论多么为人诟病,都是最符合当时时代的竞争机制。

如果有一天,大明整体富裕程度,迈上一个新台阶,适当时,有为的君主,完全可以根据统治需求。

重新调整科举内容,通过改良这套竞争机制,选拔更为全面的人才。

明清两代,一直僵化使用八股文。

其实本质反映了,历经两代。

中原百姓富裕程度,始终没有实现质的突破。

明朝的资本萌芽,本有一次机会。

可惜,改朝换代打断了这种可能。

不过,现在乡土村社的推行,或许会是个机会。

未来,一些百姓富裕程度,整体实现质量突破的富裕区域,可以在这些区域,增加科举内容,选拔更全面的人才。

在一些尚不成熟的区域,继续推行现行科举办法。

就像现在的南榜、北榜。

总之,就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