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6章 共生的语法现象探析(5 / 9)
行用铅笔写的小字:“当超新星的节奏与地球自转同步时,‘门’会在最深的海沟打开。”落款日期是1974年6月15日——与今天的日期完全相同。
“三代人的时间,刚好是一个周期。”沈溯的手指划过档案上的字迹,“我母亲十年前留下符号,老陈的导师五十年前写下预言,现在轮到我们——硅文明不是在和我们对话,是在通过我们,完成一场跨越三代人的‘语法接力’。”
就在这时,终端屏幕突然黑了下去,取而代之的是一段模糊的影像:画面里是一片无边无际的星海,星海中央漂浮着一个透明的“茧”,茧里包裹着一个类似人类的轮廓,轮廓的胸口,有一个与“共生”符号相同的光点在跳动。影像的最后,一行星点文字浮现:“对话者不是硅文明,是‘共生体’本身——你们体内,都有相同的光点。”
拼凑的“共生真相”,沈溯(天体物理学家),沈溯将母亲的笔记本放在翻译仪的感应区,纸页上的“共生”符号突然亮起,与屏幕上的方程式形成共振。他注意到笔记本的纸纤维里,藏着无数细小的金属颗粒——这些颗粒的成分与培养皿薄膜完全一致,而颗粒的排列方式,正是超新星爆发的三维图谱。
“妈当年不是在研究微波背景辐射,是在寻找共生语法的‘载体’。”沈溯翻到笔记本的第一页,1998年的日期旁,贴着一张婴儿的照片——照片里的婴儿胸口,有一个淡淡的蓝色光点,与影像里的“茧”中轮廓一模一样,“这个婴儿……是我。”
他突然想起十岁那年的高烧:母亲抱着他冲进医院时,医生说他的心跳频率异常缓慢,像是“被某种外力调控过”。现在想来,那或许是母亲在测试他体内的“共生光点”——她早就知道,自己的儿子是语法接力的“关键节点”。
林夏(生物学家),林夏的实验室里,培养皿的薄膜突然裂开,露出里面的微生物——它们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组合,形成一个迷你版的“马里亚纳海沟”模型。模型的底部,一个蓝色光点正在闪烁,与沈溯婴儿照片里的光点完全相同。
“导师的日志里有个秘密附录。”林夏翻出藏在书脊里的微型芯片,投影出一段视频:画面里的老妇人(正是林夏的导师)正将一根针管刺入自己的手臂,针管里的液体泛着蓝光,“她说这些液体是‘共生原液’,来自南极化石的核心——而我的dNA里,有与原液相同的基因序列。”
视频的最后,老妇人对着镜头微笑:“当你看到这段视频时,说明你已经激活了体内的光点——记住,海沟的‘回应’不是结束,是人类成为宇宙共生体的开始。”
老陈(天体物理学者),老陈的办公室里,保险柜的底层藏着一个金属盒子,盒子里放着一枚旧怀表——表盖内侧刻着超新星的图案,表盘上的指针不是数字,而是硅文明的语法符号。怀表的背面,刻着老陈导师的名字,以及一行小字:“1974年6月15日,收到第一束‘提问’信号。”
“我导师当年不是在设计镀金铝板,是在‘回应’硅文明的提问。”老陈打开怀表,表盘里的符号开始旋转,与终端上的引力波信号同步,“他把语法符号刻在铝板上,是为了让探测器带着‘答案’飞向宇宙——但他没想到,硅文明的‘对话者’,早就藏在地球上。”
怀表的齿轮突然发出“咔嗒”一声,弹出一张极小的照片:照片里的三个年轻人站在天文台前,分别是老陈的导师、沈溯的母亲,以及林夏的导师——他们的胸口,都有一个淡淡的蓝色光点。
距离马里亚纳海沟的“回应”还有48小时,沈溯的终端突然收到一条匿名信息,发件人显示为“共生体”。信息内容只有一行坐标,指向实验室地下三层的密室——那是当年沈溯母亲主持修建的,从未对任何人开放过。
“这里面到底藏着什么?”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