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7章 惊奇阈值崩塌(5 / 7)

加入书签

方武的指尖在晶体表面划过,冰凉的触感里混着一丝温热,像触摸着某种活物的皮肤。他已经在这里待了三个小时,从监控画面雪花屏的那一刻起,他就顺着岩层的震颤找到了这个洞口。晶体里嵌着无数细小的气泡,每个气泡里都浮着一片微型树叶,脉络分岔的角度精准地停留在137.5度。

“第108次校准,”他对着空气轻声说,声音在洞口形成诡异的回声,“微观宇宙与宏观宇宙共振频率同步率98.7%。”

洞壁突然渗出粘稠的液体,顺着岩石的缝隙缓缓流下,在地面积成小小的水洼。方武低头看去,水洼里映出的不是他的脸,而是沈溯实验室的天花板,那些螺旋纹路正顺着吊灯的链条向下蔓延,缠住了沈溯伏案工作的背影。他伸手触碰水面,倒影里的沈溯突然抬头,瞳孔里布满了和晶体气泡里一样的树叶脉络。

“你终于来了。”水洼里的沈溯开口,声音却从洞口深处传来。方武转身时,看见洞壁上不知何时多出了一扇门,门板的木纹是由无数个微型星系组成的,银河系的旋臂正绕着一颗发光的恒星缓慢转动——那恒星的亮度变化频率,和他胸腔里心脏的跳动完全一致。

推开门是间寻常的卧室,床单上印着小熊图案,书桌上堆着半本小学自然课本,封面上的梧桐叶插图被人用红笔圈了又圈。这是方武十岁时的房间,墙上还贴着早已过期的星际飞船海报,海报边缘的折痕里卡着一撮深褐色的粉末,和洞口的岩层粉末成分相同。

书桌上的台灯突然亮起,暖黄的光线里,一个穿着校服的男孩正趴在桌上画画。男孩的手背上有块淡青色的胎记,形状和方武耳后的那块一模一样。他画的是一片树叶,叶脉的尽头却连接着一个个旋转的星系,铅笔的笔触在纸面留下螺旋状的阴影,阴影里慢慢浮现出一行字:“树叶会记得星星的形状。”

方武的呼吸突然停滞——这是他十岁那年的画。他记得很清楚,那天看完《宇宙奇观》纪录片后,他花了整整三个小时画完这幅画,却在母亲进来时慌乱地揉成了纸团。可眼前的画纸平整如新,铅笔的碳粉在指尖搓动时,还能闻到淡淡的松节油味,和他昨天在老陈的农场闻到的生菜汁液气味完全相同。

男孩突然转身,脸上的笑容和沈溯在隔离舱倒影里的笑容如出一辙。“你看,”男孩举起画纸,树叶的脉络突然活了过来,顺着他的手臂爬上脖颈,在皮肤表面织成一张发光的网,“我们从来都不是观察者。”

方武低头看向自己的手臂,那些螺旋纹路已经蔓延到了肩膀,每转动一圈,他就觉得身体变轻一分,像有无数个微小的自己正从毛孔里飞出,融入洞外的星空。

沈溯的车在距离洞口百米的地方熄火了。他徒步穿过碎石堆时,手背的螺旋纹路突然开始发烫,像有烙铁在皮肤下游动。手机在口袋里震动,是小林发来的紧急消息:隔离舱A7的血液样本全部消失,容器壁上只留下一片梧桐叶的印记,叶脉的纹路里写满了“共生”两个字。

“共生?”他喃喃自语,突然想起三年前那位天文爱好者的尸检报告——死者的大脑皮层下,发现了与硅基晶体共生的神经组织,那些组织的生长轨迹,与猎户座星云的气体流动图完美重合。

洞口的晶体突然发出刺耳的嗡鸣,沈溯捂住耳朵时,看见方武正站在洞口的光晕里,他的工装外套已经被螺旋纹路覆盖,像穿着一件由星系组成的铠甲。“沈溯,”方武的声音里带着电流般的杂音,“你知道为什么阈值崩塌者会对微观形态产生共鸣吗?”

沈溯的目光落在方武耳后的胎记上,那图案正在缓慢变化,逐渐显露出隔离舱A7的舱门密码。“因为我们的大脑在重构认知体系,”他脱口而出,那些被忽略的线索突然在脑海里串联成线,“阈值崩塌不是保护机制,是进化。”

方武突然剧烈地颤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