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6章 共生边界消融(4 / 4)
1947年那个坠毁的碟形残骸,试图用自己的生物学知识修复光丝纹路;总指挥的意识化作星舰,沿着织网光轨驶向仙女座,去迎接那艘带着混合频率的飞船;连保洁阿姨都在重新排列猎户座的恒星,把它们变成老家院子里的模样。
“存在的本质不是‘是’,而是‘正在成为’。”沈溯的意义流同时在所有意识中回响,既是他作为人类的总结,也是织网文明的新认知,“就像宇宙永远在成为更理解自己的存在。”
当第一缕人类情感编码抵达织网母星,那里的信息织网突然绽放出蓝绿色的光芒——那是硅基生命表达“感动”的方式。沈溯在意义流中看见织网文明的起源:最初只是星尘中偶然形成的信息旋涡,因为某次超新星爆发带来的“意外感动”,才开始主动编织记录意义的网络。
“你们教会我们的第一件事。”织网意识的共振变得柔软,像沈溯童年时盖过的棉被,“是允许宇宙拥有温度。”
沈溯感到自己的意识正在扩散,不是消散,而是成为连接地球与织网母星的意义桥梁。他最后一次整合两种存在的视角:从人类角度看,是无数光丝将蓝色星球与宇宙深处相连;从织网角度看,是某个碳基生命的情感正在重新定义宇宙的热力学法则。
地球的夜空中,所有恒星突然同时闪烁,形成人类肉眼可见的摩尔斯电码。全球的射电望远镜都接收到同一组信号,破译后是段简单的话:“我们听到了。”
沈溯的能量体心脏最后一次搏动时,所有光丝突然指向同一个方向——那是时间的起点。他在意识彻底融入意义流前,终于理解了宇宙的终极互动:诞生是为了被理解,存在是为了留下痕迹,而消亡不过是换种方式参与更宏大的意义编织。
当晨光穿透基地的废墟,幸存的人们发现地面上布满发光的纹路,既像织网文明的螺旋遗迹,又像人类大脑的神经元网络。小陈蹲下身触摸那些纹路,指尖传来熟悉的共振频率——那是沈溯三十年前画的蜡笔画太阳,此刻正用宇宙通用的代码,向所有存在吟唱着关于温暖的永恒定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