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3章 空白存在感知(2 / 4)
在宣纸上蔓延。他认出那是熵增的可视化模型——宇宙的热寂正在加速,而源头,正是他们对“空白”的这次探测。
“每一次感知都是一次扰动。”膜文明的声音里终于带上了恐慌,“你们的意识太‘重’了,正在把‘可能性之海’拖向确定的灭亡。”
沈溯的手指本能地按向紧急关停按钮,却在触碰到按钮的瞬间停住。他的脑海里突然闪过一个疯狂的念头:如果“空白”是所有可能性的基底,那熵增的必然是否也只是一种可能性?人类的意识,能不能成为逆转的支点?
“看那里。”他低声说,声音里带着一种奇异的平静。光带中,那个悬浮在“空白”里的意识体正在发光,黑色的熵增纹路在它周围纷纷退散。那光芒既熟悉又陌生,像是他无数次在梦中见过的、超越语言的温暖。
膜文明发出一阵剧烈的震颤,观测舱的金属壁开始共振。沈溯感到自己的意识正在剥离身体,像挣脱水面的气泡。他“看见”了自己的一生:母亲临终前模糊的脸,导师在实验室里点燃的烟斗,第一次握住奇点探测仪时掌心的汗……这些碎片在“空白”里旋转、融合,最后变成一滴金色的光。
“这就是答案。”他对自己说,也对膜文明说。当那滴金光坠入“空白”的瞬间,沈溯突然明白,人类所有的痛苦与挣扎、欢笑与牺牲,都不是无意义的熵增。它们是意识在“空白”上刻下的花纹,是智慧生命给“存在”赋予的、独一无二的意义。
观测舱的灯光彻底熄灭时,沈溯感到自己的意识正在无限延展。他“看见”了宇宙诞生前的寂静,也“看见”了无数个平行宇宙的兴衰。在这片既无时间也无空间的“空白”里,他终于理解了膜文明所说的“共生”——不是人类吞噬“空白”,也不是“空白”消解人类,而是两者在彼此的涟漪里,共同书写着永不终结的故事。
最后一点意识消散前,沈溯仿佛听见了无数个声音在歌唱。那歌声里有智人的呐喊,有膜文明的震颤,还有他自己十七岁那年,在天文台里听见的、属于宇宙本身的低语。
当救援人员撬开观测舱时,只发现一台彻底冷却的探测仪,和一片漂浮在空气中的、带着淡淡金色的尘埃。没人知道沈溯去了哪里,直到三天后,奇点探测仪的备份硬盘里,突然多出一段没有任何参数的音频。
按下播放键的瞬间,整个地球联盟的科学家都沉默了。那音频里没有任何声音,却能让每个听者在脑海里看见不同的画面:有人看见母亲的微笑,有人看见星辰的诞生,有人看见自己从未出生的可能性。
只有膜文明的信使在那时发出一声悠长的叹息,它说:“看,意义的涟漪,已经开始扩散了。”
金色尘埃在观测舱里悬浮了七天。当地球联盟的净化机器人试图收集这些微粒时,它们却像拥有生命般避开机械臂,最终凝成一道蜿蜒的光轨,沿着舱壁爬向那台冷却的奇点探测仪。研究员们看着实时传输的影像,突然发现光轨的轨迹竟与人类基因组的双螺旋结构完美重合。
“这不是巧合。”量子物理所的周明院士推了推眼镜,指尖在控制台上划出一串复杂的公式,“这些粒子在重构某种信息载体——比DNA更古老,比量子纠缠更稳定。”他话音未落,探测仪的指示灯突然闪烁起来,不是预设的红光或蓝光,而是一种介于可见与不可见之间的“透明光”。
三天前那段神秘音频的余波尚未平息。全球已有超过百万人类声称在寂静中“听”到了声音: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交易员看见公元前的丝绸之路上,骆驼商队正用他母亲的方言交谈;东京的小学生在音频里找到自己夭折的宠物狗,它摇着尾巴穿过樱花树;而在南极科考站,一位气象学家目睹了宇宙热寂的终点——那里并非一片黑暗,而是无数光斑在跳着他童年时跳过的橡皮筋舞。
“意义正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