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高校科技管理体制上的新突破(6 / 9)

加入书签

终止,18 项因 “后续技术支持不到位” 引发纠纷。科发院原项目管理处工作人员坦言:“我们当时每人要负责 90 多个项目,既要管经费拨付,又要管合同审核,根本没时间跟踪项目进展,企业有问题找不到人,教授有困难没人协调,合作自然容易出问题。”

    除了校企合作,“政产学研金服用” 的一体化需求也在 2015年快速升温。地方政府为推动区域经济转型,迫切需要高校在当地建立研究院、转化分中心,带动产业升级;金融机构希望通过投资高校转化项目获得收益;科技服务机构需要高校技术资源拓展业务。这种多主体、多需求的局面,要求高校有专门机构统筹协调,比如,地方政府要求与高校共建研究院,需要对接土地、政策、资金等资源,这不是科发院的管理职能所能覆盖的,必须由转化中心这样的专门机构负责。

    (三)高校内生动力:破解 “科研与转化两张皮” 的自我革命

    2015年前后,高校自身已深刻认识到 “科研与转化两张皮” 的危害:一方面,大量科研项目 “为科研而科研”,与市场需求脱节,导致成果无法转化;另一方面,企业急需的技术,高校因缺乏针对性研发而无法提供,形成 “科研无用、需求无应” 的尴尬局面。

    这种局面直接影响了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我校在 “211” 高校 2014 年的学科评估中,“材料科学与工程” 学科因 “成果转化贡献不足”,排名较上一轮下降 2位,这些现实压力,让高校管理层意识到:不解决成果转化问题,就无法实现 “内涵式发展”。

    更重要的是,科研人员的需求也在变化。2014年,“80 后” 教授已成为高校科研的中坚力量,他们不再满足于 “发表论文、获得职称”,而是更希望 “自己的技术能真正用在生产中”。某高校年轻教授的话颇具代表性:“我研发的‘环保型涂料技术’,如果能在企业落地,每年能减少 10 万吨 VOC 排放,这种成就感比发表 10 篇 SCI 论文还强。” 但在科发院时代,科研人员要自己找企业、谈合作、办手续,耗时耗力,很多人最终选择 “放弃转化”。成立转化中心,相当于为科研人员配备了 “专业经纪人”,让他们能专注于技术研发,这是高校满足科研人员需求的必然选择。

    四、人员分流与扩充的深层考量:从 “管理型团队” 到 “转化型团队” 的能力重构

    机构改革的核心是 “人”,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中心的成立,不仅是机构的拆分,更是人员队伍的 “重构”。2014 年前后,高校在人员分流与扩充过程中,始终围绕 “打造专业化转化团队” 的目标,既考虑 “历史传承”,又兼顾 “能力补位”,最终形成了 “核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