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高校科技管理体制上的新突破(1 / 9)

加入书签

    2014年秋,江城科技大学材料学院的李教授在办公室整理资料时,翻出了 2011年获批的 “新型耐高温陶瓷涂层” 专利证书,这项曾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成果,三年来仅在实验室完成 3 次小试,既没对接过企业,也没产生任何经济效益。同一时期,学校科发院成果与推广处王处长,正对着一堆报表发愁:2013 年全校横向科研经费突破 3.5 亿元,同比增长 40%,但校企合**议履约率不足 60%,30% 的合作项目因技术对接不及时中途停滞。

    这两个场景,正是 2015年前后我国高校科技工作的缩影:一边是科研成果 “沉睡实验室”,一边是市场需求 “嗷嗷待哺”;一边是管理部门疲于应付项目申报与经费核算,一边是企业抱怨 “找高校合作比找市场还难”。就在这样的矛盾中,“将科发院下属成果与推广处独立,成立正处级直属的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中心” 的改革,悄然在全国多所高校落地。这场改革绝非偶然,而是国家战略、产业转型与高校自身发展三重压力下的必然选择,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历史背景与管理逻辑。

    一、2015年前后高校科技工作的时代语境:政策、产业与高校的三重变奏

    要理解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中心的诞生,必须先回到 2015年前后的时代坐标系,彼时的中国,正处在从 “中国制造” 向 “中国创造” 转型的关键期,科技成果转化被提升至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核心环节” 的高度,而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 “源头活水”,却面临着 “管得太多、赚得太少” 的困境。

    (一)国家政策:从 “重研发” 到 “重转化” 的导向性转折

    2012 年,《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 “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这是国家层面首次将成果转化与科研研发置于同等重要地位。到 2015 年,政策红利进一步释放:财政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的若干意见》,要求 “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导向的评价机制”,直接倒逼高校调整科技管理重心。

    彼时的政策逻辑清晰:经过 “十一五”“十二五” 的投入,我国高校科研实力显著提升,2014 年全国高校研发经费达 856 亿元,占全国研发总投入的 17.6%,但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 30%,远低于美国 60%、德国 55% 的水平。大量科研成果 “躺在论文里、锁在实验室”,与国家 “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的需求严重脱节。因此,推动高校成立专门的成果转化机构,成为政策落地的关键抓手。

    (二)产业转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