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浪潮之下科发院诞生(4 / 4)
都在使劲往前划。
2014 年底,我被提拔为高新与基地处副处长。任命下来那天,他请王磊、李明、老赵吃饭。王磊现在已经能独当一面,李明也成了项目管理的骨干,老赵则成了 “金牌顾问”,带出来的年轻人都能跟企业顺畅对接。“当初来科发院,没选错。” 王磊举起酒杯,“跟着陈科,有奔头。”老赵拍了拍我的肩膀:“好好干,咱们科发院,会越来越好。”我看着眼前的几个人,想起 2008 年那个闷热的夏天,想起李教授失望的背影,想起老赵红着眼眶说 “我懂企业”,突然觉得,这场变革不是简单的 “换牌子”,而是一群人在时代浪潮里,一起成长,一起把一件事做好。
八年后,我已经成了科发院的副院长。办公室里的风扇换成了空调,职员数量增加到十五人,层级也简化成了三级。每次新来的同事问起科发院的历史,我都会拿出当年的那份分析报告 —— 王磊写的,纸页已经泛黄,却还带着当年的热血。“你们看,” 我指着报告上的字,“这就是我们当年的起点。一群人,一件事,慢慢干,就成了。”
2008 年前后,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科技管理工作正经历一场 “破茧式” 变革。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战略倾斜、高校科研实力的井喷式增长、产学研协同的迫切需求,像三股强劲的浪潮,推着全国高校的科技管理部门从 “小作坊式” 的科技处,向 “集团军式” 的综合管理机构转型。我们学校也踩准了这波节奏 ——2008 年 9 月,原科技处正式 “升级” 为科学技术发展院(挂国防科技研究院牌子)。这场变革不是简单的 “换牌子”,而是从机构架构到人员配置的 “脱胎换骨”,我作为当时高新技术与基地处的科长,全程亲历了这场充满热血与矛盾、成长与挑战的转型,也见证了一群人如何在时代浪潮中找准自己的位置。
2008 年前后的高校科技处 “升级扩容”,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科技管理的一次 “摸着石头过河”。我们学校科发院的转型,有 “专业分工提升效率” 的喜悦,也有 “人事矛盾、层级冗余” 的烦恼;有 “外部门争相入职” 的荣耀,也有 “职员超负荷离职” 的无奈。但这场变革,让我们看清了一个道理:高校科技管理部门不仅是 “管理者”,更是 “服务者”—— 既要懂政策、管项目,也要懂老师、懂企业;既要 “分工精细”,也要 “协同高效”;既要 “高学历年轻化”,也要 “尊重老资格、发挥老经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