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浪潮之下科发院诞生(2 / 4)
而已,还能上天?我大专学历,难道还能给我提个科长?”
老赵这话没说错,科发院的组建方案一出来,最受关注的就是人员招聘 —— 不仅从原科技处选拔,还要面向校内外公开竞聘,干部编制从八个扩到 “五正五副十二科”,总人数从十三人涨到三十人。报名通知贴出去三天,收到了八十九份简历,其中一份来自中科院某所的博士王磊,简历里写着 “参与过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管理,熟悉先进制造领域政策”,周明(现在该叫 “周院长” 了)翻到这份简历时,拍着桌子说:“这个人才,必须抢过来!”
竞聘面试定在八月初,会议室里摆了七张评委椅,校长亲自坐镇。我作为高新技术与基地处的拟任科长,也坐在评委席上。轮到王磊进来时,年轻人穿着一身挺括的西装,手里抱着个文件夹,眼神亮得很。校长开口就问:“江大在先进制造领域的项目,数量不少,但质量上不去,你有什么办法?”
王磊没急着回答,而是打开文件夹,拿出一份打印得整整齐齐的分析报告:“校长,这是我整理的江大近三年先进制造项目数据,对比了省内其他高校 —— 咱们的问题主要在两点:一是核心技术支撑不足,很多项目是‘跟风’申报;二是校企合作浅,企业需求和学校研究脱节。” 他指着报告里的图表,“我建议建‘政策解读专班’,把申报指南拆成领域细分,再建‘企业需求库’,主动对接企业……”
我看着王磊侃侃而谈,心里暗暗佩服 —— 这正是我想做却没能力做到的事。最后王磊以第一名的成绩竞聘上高新处副科长,成了陈建军的副手。
可竞聘的喜悦没持续多久,新的矛盾就冒了头。高新处要设一个项目主管岗,要求 “35 岁以下、硕士以上学历”,刚入职两年的李明正好符合条件。李明是个闷葫芦,平时话不多,但做事极细 —— 上次整理横向项目材料,他发现有家企业的经费到账日期写错了,连夜打电话核实,避免了财务对账的麻烦。周院长看了他做的项目台账,当即拍板:“就他了。”
消息传到老赵耳朵里,他当时正在跟企业打电话谈合作,挂了机就把手机往桌上一摔:“我在科技处干了十五年,跑遍了江城的机械厂,拉来的经费比他见过的都多!就因为他是硕士,我是大专,就没我的份?”从那以后,老赵像变了个人。以前他每天早早到办公室,整理企业资料,现在却踩着点来,泡杯茶就坐在那儿发呆。有次一家汽车企业想合作 “新能源汽车电池研发”,老赵跟对方谈了一半,突然说:“这事你们找李明吧,他是项目主管,懂新技术。”
李明没跟这家企业打过交道,不知道对方最看重的是 “技术落地周期”,一上来就讲技术参数,把企业代表说得云里雾里。对方走的时候跟陈建军抱怨:“你们这儿怎么回事?换了人,连我们的需求都摸不清了。”我急了,找老赵谈话,老赵却梗着脖子:“我不懂新技术,别耽误人家项目。”
那天晚上,我拉着老赵去了学校门口的 “老杨饭馆”,点了他爱吃的红烧肉,还开了瓶二锅头。酒过三巡,老赵的眼眶红了,他夹了块肉放进嘴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