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编故事讲道理(3 / 6)

加入书签

   皇帝吗,当然希望自己的地位不受威胁,所以儒家是最好的,而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非攻,都不符合皇帝的要求,自然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兼爱非攻,听起来挺美好,但堂堂皇帝怎么能接受跟老百姓一个档次。

    为什么儒家要把忠和孝联系起来,因为提倡忠,就可以获得君王的支持,提倡孝,就可以获得家族中掌权者的支持。

    有了这两者的支持,儒家自然会被独尊,可以说儒家的成功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只要出现大一统的王朝,儒家就必须成为独尊的学派,因为它是最符合掌权者利益的,孔子或许在创立儒学的时候便看清楚了这一点,他很清楚未来儒家将会成为怎样的统治学派。

    而到了欧洲,情况出现了变化,欧洲没有大一统的王朝,也没有至高无上的皇帝,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国王和诸侯,这些人大概跟五代十国那些军阀差不多,没有什么合法性神圣性。

    所以这些国王早期的统治非常不稳定,王国很容易被颠覆,他们迫切的需要一个思想去为他们的神圣性和合法性背书。

    于是基督教会就有了用武之地,所谓君权神授,上帝给予国王权力,因此就给这些国王的王冠增添了一定的神圣性,国王登基之时要进行加冕典礼,而加冕者正是教会,这便是教会以上帝的名义给国王的权力背书。

    这样他们的统治自然相对要稳定一些了。

    作为回报,国王让渡了一部分经济和社会权利给教会。

    比如教会的十一税,你以为那些国王为什么会把收税的权力给教士?他们可不在乎什么上帝,在乎的是权利的稳固。

    国王和教会实际上是互相合作的交易关系,一起压制底层人的反抗,教士提供思想牢笼,国王提供武力基础,互相利用。

    而这种情况到了东欧出现了一下变化,东欧是有皇帝的,拜占庭帝国——尽管这个皇帝跟中国的皇帝没法比,但总归是要比那些国王更神圣一些,所以他们对教会的压制也更大,为了适应这种权力结构的变化,所以出现了东正教。

    东正教和天主教最大的区别就是皇帝的世俗权力大于教会的宗教权力。

    说白了,就是互相要价,权力越大,本钱越多,占的股份自然也就越多。

    而到了印度,情况又出现了变化,印度的统治者不是一个皇帝,也不是一群国王,而是一个民族——雅利安人,自然要采用的思想也会不同。

    这个文化必须让整个民族获得利益。

    于是就有一群人为了维护自己民族的统治编写了婆罗门教的设定集。

    他们信仰婆罗门教信仰种姓制度并不是因为他们愚昧,恰恰是因为他们聪明,知道该如何维护自己种族的利益。

 &nbs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