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8章 月平感悟家族守护传承之路(2 / 3)
,如同心脏的跳动,层层叠加,形成一道坚不可摧的“气脉屏障”,将邪祟的任何异动都阻挡在外,确保堰塘安全。
月平下意识地后退一步,却发现自己竟已站在了山体的第一层平台上——脚下的岩石带着“气脉”特有的温润温度,如同冬日里父亲温暖的掌心,与他丹田中的“意脉核心”产生强烈共鸣,每一次共鸣都如同一次心灵的对话,让他对“守护”二字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九层平台:不愧是陈家传承的活史书。
月平的“意见”顺着山体的“气脉”通道深入内部,如同潜入深海探索未知奥秘,清晰地“看见”山体内部的“气脉”如同奔腾的江河,在九层平台间循环流转,每一层都对应着陈家一代守护者的意志与故事,如同翻开一部厚重的家族史书:
第一层平台,太爷爷陈守山,民国时期,“气脉”中带着对抗“黑雾妖”的坚韧与牺牲精神,岩石表面隐约可见桃木剑的纹路,那是太爷爷当年使用的武器印记,纹路中还残留着淡淡的金色“气脉”能量,即便历经数十年,依旧未完全消散。
平台中央有一块半人高的石碑,上面用古老的隶书刻着“守堰护民”四个大字,字体苍劲有力,是太爷爷临终前用尽最后力气刻下的,如今石碑表面泛着淡金色的“气脉”光泽,如同在诉说着当年的激战与坚守。
月平伸手触摸石碑,指尖传来细微的震动,仿佛能感受到太爷爷当年刻字时的坚定力量——民国十七年,“黑雾妖”席卷忧乐沟,太爷爷带着村民躲进撞杆山溶洞,自己孤身引妖,桃木剑斩断妖雾的瞬间,他的“意”气如同星火燎原,最终以自身为封印,将妖邪困于山巅,那句“陈家子孙,当以守护忧乐沟为己任”的叮嘱,至今仍在“气脉”中回荡。
第二层平台,爷爷陈建国,建国初期,“气脉”中带着修缮堰塘的执着与务实精神,平台角落有一把石匠凿子的虚影,凿子刃口锋利,柄部包着牛皮,是爷爷修复堤埂时常用的工具。
1954年夏,忧乐沟遭遇特大洪水,豆腐堰堤埂多处溃堤,洪水漫过农田,村民们看着即将丰收的庄稼痛哭流涕。
爷爷连夜召集村民,用自家储存的粮食煮粥分给大家,自己却常常只啃红薯充饥。
他创新使用“石缝灌浆”技术,将“气脉”融入水泥,让堤埂如同被注入灵魂般坚固。
平台地面上还保留着当年抢修时的脚印印记,每个脚印都带着淡淡的“气脉”——那是村民们并肩扛石的痕迹,是爷爷跪在泥水中封堵裂缝的印记。
月平的“意见”能“看见”虚影中爷爷的身影:汗水顺着脸颊滴落,浸透了粗布衣裳,却始终带着坚定的笑容,他对村民说“堤埂在,家就在”,这句话后来成了陈家守护传承的精神图腾。
第三层平台,父亲陈重喏,改革开放后,“气脉”中带着守护传承的深沉与创新精神,平台中央有一块“镇脉石”,与水洞子的根基材质相同,石面上刻着复杂的“守脉符文”,是父亲亲手所刻。
父亲不仅继承了陈家的石匠术与意术,还在1988年远赴省城学习现代水利知识,将传统与现代结合:他翻修水洞子时,在石塞子内部加装“气脉感应装置”,能实时监测堰塘水脉变化;
加固堤埂时,采用钢筋与“镇脉石”混合结构,既抗洪水又稳“气脉”;
设计的水位调节系统,让豆腐堰既能抵御百年一遇的洪水,又能保障下游千亩农田灌溉。
平台边缘有一个小型的水利模型,是父亲当年用木头制作的,模型上的“气脉”纹路与实际堰塘完全一致,连每一处堤埂的倾斜角度都精准无误。
月平看着模型,仿佛看到了父亲伏案设计的场景:灯光下,他的眉头微微蹙起,手中的铅笔在图纸上快速勾勒,偶尔停下抚摸模型,眼神中满是对家园的期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