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0章 邱癫子黑风洞修炼与心神食粮(2 / 3)
教给我的,他总说,意者与天地相通,若连时辰与“气脉”的对应都不懂,便算不得真正的意者。
如今,这些内容已深深烙印在我的脑海中,如同刻在豆腐堰堤埂上的纹路,清晰而深刻,在我探查“气脉”时,总能给我指引。
此刻,我的意识中,正将一天二十四小时化作二十四间“时间房”。
每一间房都呈正方形,边长约一米,房间内弥漫着与对应时辰相符的“气脉”气息——子时房的湿润、丑时房的厚重、寅时房的生机……而我自己,便是这二十四间房里唯一的房客,能自由穿梭其中,感受时间的流动,探索“气脉”与时间的奥秘。
每两间房组成一组“一进二”的套间,对应着一个时辰——比如子时的“初房”,23:00-24:00与“末房”,00:00-01:00,共同组成子时套间。
“初房”的“气脉”更偏向初生的柔和,如同刚从地下阴河涌出的泉水,带着淡淡的凉意;“末房”的“气脉”则多了几分即将转换的躁动,如同黎明前的微风,带着一丝期待。
这些“时间房”的内部布置虽简单,却处处透着与“气脉”相关的细节:子时套间的地面泛着淡淡的蓝色光泽,如同水面的涟漪,走在上面,能感受到脚下传来的湿润“气脉”,如同踩在豆腐堰的浅水区;丑时套间的地面则呈土黄色,触感如同干燥的堤埂泥土,每走一步,都能感受到“气脉”从脚底传来的厚重感,如同被大地轻轻托着。
每一间“时间房”的墙壁都由半透明的“气脉”构成,能隐约看到隔壁房间的光影——子时房的蓝色光影、丑时房的土黄色光影交织在一起,如同透过薄纱看到的彩色绸缎,朦胧却又清晰。
这些墙壁便是“时间墙”最基础的形态,墙面上流动着细微的“气脉”纹路,纹路的走向与对应时辰的“气脉”流动方向完全一致,如同天然形成的符文,记录着时间的轨迹。
我曾尝试用“意”气触碰墙面,指尖刚一接触,便感受到一股温和的阻力,如同按压在海绵上,既不尖锐,也不僵硬。
阻力中带着与房间内一致的“气脉”气息——子时房的墙面带着湿润,丑时房的墙面带着厚重,仿佛在与我进行温和的对话,诉说着时间的故事。
房间与房间之间,隔着的“时间墙”虽无形,却有着明确的“厚度”差异。
单数小时跳转时面对的“一一墙”,厚度约一寸,由单层“气脉”编织而成,表面的纹路稀疏,如同轻纱般通透,阳光,意识中的光能轻松穿过,在地面上留下淡淡的光影;而双时数跳转时面对的“二四墙”,厚度约三寸,由双层“气脉”叠加而成,中间还夹杂着淡灰色的“时间缝隙”,即灰缝,纹路密集交错,如同厚重的锦缎,阳光只能在墙面上留下微弱的光斑,透着难以逾越的厚重感。
想要从“初房”进入“末房”,如从23:30进入00:00,只需找到“时间墙”上纹路最稀疏的位置,将“意”气凝聚成丝,轻轻穿透墙面即可。
这过程如同穿过一层薄纱,几乎感受不到阻力——因为两个房间同属一个时辰,共享同一道“大梁”,即时辰的“气脉”核心,“气脉”的本质相同,只需轻微调整“意”气的频率,便能与墙面的“气脉”达成共鸣,实现顺利跳转。
我曾在练习时,多次尝试子时“初房”与“末房”的跳转。
记得第一次成功跳转时,我在“初房”中站了足足一刻钟,反复感受着蓝色“气脉”在脚下流动的节奏,如同在豆腐堰边听着水流声找规律。
随后,我深吸一口气,将“意”气调整到与子时后半段相符的频率——比前半段稍强,如同水底邪祟之气在子时末的微弱反弹,再伸出右手,指尖轻轻触碰“时间墙”上纹路最稀疏的位置。
指尖刚一接触墙面,便感受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