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4章 谦和剑可以九千九百九十九剑相合(1 / 3)

加入书签

白鲢鱼对“气脉”的敏感远超人类,它们很快察觉到这股温和的“意”气:第一条鱼率先做出反应,头部微微转向“意”气来源的方向,尾鳍摆动的幅度从原本的三厘米增加到十厘米,游动速度也从每秒0.3米提升到每秒0.5米,朝着水洞子顶端的方向游去;它的鳞片在游动时轻轻摩擦,发出细微的“沙沙”声,在寂静的水底格外清晰,如同细碎的银片碰撞。

第二条鱼紧随其后,头部微微抬起,鱼眼转动了一下——鱼类虽无眼睑,却能通过眼球的转动表达警惕,几秒钟后,它确认“意”气无威胁,也跟着第一条鱼向上游动;第三条鱼稍显谨慎,在原地停留了三秒,鱼鳃快速开合了五次,仿佛在权衡利弊,才跟着前两条鱼向上游动。

三条鱼保持着约半米的距离,形成一个松散的队列,银色的鱼鳞在水中划出三道细微的水痕——水痕如同三条流动的银线,随着它们的游动缓缓扩散,朝着水面靠近。

途中遇到几株水草,它们会灵巧地绕开,避免碰撞,显然是受“意”气引导,保持着有序的行进。

与此同时,刘板筋显然察觉到了“气脉”的细微变化。

我通过“意见”清晰地看到,他周身的土属性“气脉”微微一滞——那是一层笼罩在他身体周围、厚度约两厘米的淡褐色气流,平日里如同平静的湖水般平稳流动,此刻却出现了0.5秒的停顿,如同平静的湖面被投入一颗小石子,泛起一圈圈涟漪。

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锐利,如同鹰隼发现猎物般,快速扫过水面,目光在水洞子周围停留了两秒,显然是在寻找“气脉”波动的来源。

可他并未起身,只是将悬在水中的双脚轻轻晃动了一下,脚尖划过水面,溅起细小的水花——水花直径约三厘米,如同珍珠般落入水中,发出“嗒嗒”的轻响,仿佛在确认水面下的情况,又像是在回应某种信号。

他的动作从容不迫,没有丝毫慌乱,显然对“气脉”的变化有着足够的掌控力,不担心会出现意外。

这份沉稳,让我心中多了几分敬佩。

寻常人若察觉到陌生“气脉”入侵,定会立刻警惕甚至反击,尤其是像刘板筋这样可能身怀绝技的人,对“气脉”的掌控极为敏感,容不得半点外来干扰。

而他却能保持冷静,仅凭细微的动作判断局势,这份对“气脉”的掌控与心性的沉稳,绝非普通村民所能拥有,也让我更加确定,他是真正的“守堰人”——父亲曾说,守堰人代代相传,不仅要掌握守护堰塘的“气脉”之术,更要拥有远超常人的沉稳心性,才能在危机来临时稳住局面,与我们的目标一致。

三条白鲢鱼向上游动的过程中,我始终用“意”气细剑保持着引导——既不催促,也不干预,只是在它们偏离方向时,轻轻调整“意”气的闪烁频率。

比如,当第一条鱼因水底的碎石阻挡,偏离方向约十厘米时,我将“意”气细剑的闪烁频率从每分钟三十次提升到三十五次,那鱼立刻察觉到“气脉”的细微变化,调整尾鳍的摆动方向,重新回到正确的轨迹上。

随着距离水面越来越近,邪祟之气的影响逐渐减弱,鱼儿的游动也愈发从容,尾鳍摆动的节奏与水面上的“气脉”波动渐渐同步,形成一种奇特的和谐——它们的游动频率与刘板筋指尖叩击石塞的“笃笃”声,竟在无形中达成了一致,如同天然的韵律,让夜的氛围多了几分灵动。

当鱼儿距离水面约五米时,我开口提醒:“刘大哥,有鱼!”声音温和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急切,音量控制在刚好能让刘板筋听到,又不会惊扰到水底的其他生灵。

这声呼喊既像是偶然发现鱼儿的惊喜,又像是在传递“时间紧迫”的信号——守堰人对水中生灵的异动极为敏感,鱼儿主动靠近水面,往往意味着水底环境发生变化,这是我们之间无需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